

日前,重慶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專題研討班在市委黨校開班。市委書記袁家軍作開班動員暨首場輔導報告。他強調,要聚焦打造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在助力國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開放上形成標志性成果。
新征程上,重慶要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當好內陸省份改革開放探路先鋒,全面提高服務全國大局的能力和貢獻度,開放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從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到加大內陸開放力度,再到擴大高水平開放,重慶開放被國家賦予越來越重要的使命任務。那么,重慶謀劃新一輪開放的重點又在哪里?
重慶對外開放的歷史比較早。理解和把握新重慶開放的重點,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直以來,重慶都有著開放包容的城市基因。1891年,處在長江上游的重慶開埠,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改革開放大門打開以來,1983年,重慶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首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大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肩負著“搞活經濟,打開新局面”的使命,獲得直接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權限,為內陸開放探路先行。
2011年,我國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始發,架起了聯通世界新橋梁。西部地區首次實現與歐洲市場的直接全面對接,與歐洲貿易運輸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2天左右,時間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節約。
目前,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3個城市,連接亞洲11個國家100多個城市,累計開行數量突破9萬列,貨值超3800億美元,呈現出“全面開花”的可喜發展態勢,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歐貿易“黃金通道”。
2015年,中新兩國設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落戶重慶。此后,重慶通過與新加坡“點對點”的示范,有力帶動了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面對面”互聯互通。
數據顯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實施8年多,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金額256億美元,渝新雙邊貿易進出口總額達720億元,帶動重慶與東盟國家有關城市的貿易進出口總額8492億元,有力提升了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有關城市的互聯互通水平。
2017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慶首發。其后,國家發改委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通道建設從地方探索上升為國家戰略。
如今,西部陸海新通道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西部各省區市為關鍵節點,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輻射全國18個省(區、市)的70多個城市,貨物通達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514個港口,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產業聚要素的良性循環體系正逐步形成。
2023年,重慶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2023年度建設名單。至此,重慶成為全國首個擁有“五型”(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
……
歷史的一個個節點,標注了重慶發展壯大的成長歷程,也彰顯出重慶在國家開放中的重要角色。不難發現,重慶的開放,不是局限于一域的開放,而是指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大開放。
立足于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無論是對內開放,還是對外開放,新重慶開放的重點,始終離不開黨中央賦予新定位——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兩大定位”對重慶的意義非同尋常,它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重慶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對重慶提出的戰略性方向性目標要求,是統領重慶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指引,是縱深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主脈絡。
更進一步說,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重慶要更好發揮自身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關鍵樞紐作用,支撐帶動西部地區更好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為國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新貢獻。這是國家對新重慶寄予的厚望,也是新重慶新一輪開放的重中之重。
向西開放,是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亞歐經濟共同體走向深度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今年4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首站選擇重慶。他表示,德方愿繼續深化與重慶的友好交往,持續加強在經貿物流、技術創新、新能源、醫藥化工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雙方合作邁上新臺階。這為重慶助力國家深化向西開放提供了新機遇。
數據為證。重慶作為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已經累計開行近16000列,發運貨物130萬標箱、運輸貨值超過5300億元。一大批“重慶造”的新能源汽車、筆記本電腦等經班列運輸,遠銷歐洲市場。
向南開放,是我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一環。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東盟與我國經貿合作關系日益密切,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6月4日,新疆重慶攜手共建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運班列從烏魯木齊發車,經由重慶發往東南亞國家。此次班列發行,打通了中亞、新疆經重慶“南向出海”新路徑,實現了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中亞)班列的聯動發展。這為國家拓展向南開放注入了重慶動力與活力。
如今,重慶向南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長安汽車在泰國開工建設生產基地,首期產能10萬輛,將于2025年一季度投產;重慶航空正式開通重慶-科倫坡-馬累往返航線,彌補了重慶至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的航線網絡空缺;巫山脆李、奉節臍橙、忠縣忠橙、云陽菊花、潼南檸檬、榮昌血橙等越來越多的重慶農特產品“出海”,實現常態化供應東南亞國家……
概而言之,重慶新一輪的開放,要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緊緊圍繞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兩大定位”鋪陳。同時,做實“兩大定位”,又迫切需要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提供生動注腳。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要從國家層面做出頂層設計,也要在地方層面不斷實踐探索。
對于“兩大定位”加持之下的重慶而言,就是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疊加、超大城市規模、產業基礎雄厚、交通綜合樞紐、人文生態優勢和創業成本低廉等比較優勢,緊盯向西向南開放打造標志性開放成果,以一域開放開發為西部乃至全國提供樣板、作出示范。
那么,更多標志性開放成果,如何加快形成?
要當好“領頭羊”,立足當下,突出重點,更好地與世界相連、與國際接軌。比如,要進一步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牽引作用,強化重慶作為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功能,創新模式業態,織密國際客貨運航空網絡,更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加快形成東南西北四向通道、鐵公水空多式聯運交叉聯網開放樞紐,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要做好“示范生”,著眼長遠,穩中求進,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特別是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制度機制等短板,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上不斷創新突破。
一方面,在要素流動型的“硬開放”上創新突破。要一體化打造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臺,放大中歐班列(渝新歐)、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等通道優勢,培育做大開放型企業,高水平建設樞紐港產業園,推動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更好地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
另一方面,在制度型開放的“軟開放”上創新突破。要積極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體系,包括擴大鐵海聯運“一單制”試點范圍,推動構建覆蓋跨境貿易主要鏈條的電子化“一單制”互認機制;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破除物流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高效運行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政策、法律、金融等涉外服務保障,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營造一流國際化開放環境,持續提升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往來運輸等自由便利水平,形成更多制度型開放成果,推動“向海而生”的開放模式向“海陸共生”的開放格局轉變。
越開放,越主動,越自信。以大開放之勢聚大開發之能,新重慶定能在國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格局中扛起新使命、實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