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責任 大擔當
長嶺煉化 劉佳
貴刊第14期報道《中國石化一篇報告讀新意》發人深思。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責任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社會的和諧以及人民的福祉。不久前,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時代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要求,強調央企要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彰顯責任擔當,凸顯功能價值。
作為央企,中國石化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通過加強合規管理、推進科技創新、優化產業布局等舉措,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環境保護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從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來看,中國石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深遠且多維。能源保障與勘探開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增強企業競爭力、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中國石化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積極行動和成效,將對整個行業產生示范和引領作用。這將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和繁榮。這些意義不僅體現了中國石化作為大企業的擔當和作為,也為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綠色發展新轉型
中國綠色產業研究院 李世郜
貴刊第15期《拼出油氣電氫新格局》一文,內容新穎翔實,值得一讀。
玉門油田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面對傳統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的困境,努力轉型,大膽嘗試,可為楷模。老油田的綠色發展不僅關乎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直接影響到環境保護、經濟結構優化以及社會福祉的提升。在轉型過程中,玉門油田有其獨特經驗。首先是先行先試,戰略引領。提出并實施了“油氣并舉、多能驅動”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集團公司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也是油田實現扭虧脫困、探索轉型發展的內在需要。
其次是規模化發展,成效顯著。玉門油田在新能源項目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建成了多個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為玉門油田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另外,技術創新,引領行業也值得關注。玉門油田在新能源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成果。同時,玉門油田在氫能產業方面進行了積極布局,通過風光發電與制氫耦合的發展思路,成功實現了從“油田”到“氫田”的轉變。最后,玉門油田在踐行“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積極探索零碳油田建設。
這些獨特之處共同構成了玉門油田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這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哈特能源》
英國“破產”,能源政策或面臨調整
2024年7月30日刊
當地時間7月2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工黨上臺后對英國財政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審計,正是基于這份審計報告顯示,英國已經“破產和支離破碎”。同一天,英國政府宣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將能源利潤稅提升至38%,此政策變動反映出英國政府在應對能源危機與通脹壓力下的決斷。以斯塔默為代表的工黨承諾要將英國打造成一個清潔能源超級大國,包括提振陸上風電開發、成立“英國能源公司”等。不過,在對待化石能源的態度上,新政府態度曖昧。
(于 洋)
油氣投資
全球可采石油儲量穩定在1.5萬億桶左右
2024年8月1日
獨立能源研究和商業情報公司Rystad Energy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可開采石油儲量穩定在 1.5萬億桶左右。Rystad稱,1.5萬億桶的可采原油資源總量為未來 100 年或更長時間內可生產的原油數量設定了上限。按1.5萬億桶的可采原油資源總量水平推算,油價將遠遠超過100美元/桶。此外,研究稱全球石油總產量將在2035年左右達到1.2億桶/日的峰值,然后在2050年急劇下降至8500萬桶/日。
(于 洋)
油價網
哈尼亞身亡,油價應聲上漲
2024年7月29日
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于7月31日凌晨在其位于伊朗的住所內遭空襲身亡,引發了市場對中東爆發更大規模沖突的擔憂,石油市場風險溢價顯著升高。疊加美國庫存下行,油價在7月底大幅上漲4%,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突破80美元/桶。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分析師Vivek Dhar在一份客戶報告中表示:“石油市場擔心哈馬斯高級領導人哈尼亞遇刺將使伊朗更直接地卷入與以色列的戰爭中,這可能會使伊朗的石油供應和相關基礎設施面臨風險。”不過,“除非事件進一步升級,否則刺殺事件對油價的影響不會持續下去。”
(于 洋)
《亞洲油氣》
俄羅斯將延長汽油出口禁令
2024年7月27日刊
俄羅斯宣布將把汽油出口禁令從8月延長到10月,以抵消春季和夏季國內需求的增長。截至7月14日,俄羅斯近一個月平均海運石油出口量降至311萬桶/日,較4月份的近期峰值下降近60萬桶,降幅為17%。俄羅斯海運原油出貨量已降至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是由于俄羅斯國內煉油率反彈至六個月高點。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預測,7月和8月,俄羅斯的海運原油出口量將保持在每天270萬桶左右,但9月份的出口量將略有反彈,至290萬桶/日。
(于 洋)
《E+P》
歐洲大幅縮減可再生能源投資
2024年7月29日刊
由于電價下跌和成本上升,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商正在縮減投資。歐洲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商挪威國家電力公司縮減了其新建風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廠的計劃。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商丹麥沃旭能源公司,在美國項目遇到困難后,其已將2030年的目標削減了10吉瓦以上。與此同時,葡萄牙電力公司(EDP)首席執行官安德拉德今年5月削減了公司年度產能目標,并將原因歸咎于較低的電價和持續時間較長的高利率環境。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也表示,相關綠色項目將變得更有挑戰性。
(于 洋)
泄 漏
7月30日,菲律賓卡菲特省諾維萊塔,一名女孩在海灘上撫摸著被溢油覆蓋的椰子。菲律賓馬洛洛斯,這艘載有140萬升燃料的油輪在臺風Gaemi期間沉沒,造成12~14公里長的浮油,油輪上的工業燃料油正流入馬尼拉灣。菲律賓可能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石油泄漏災難。
供圖/視覺中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滿3年實現預期目標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已經滿3年。生態環境部表示,3年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取得四個方面的進展: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四是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
中國石化20億元成立新公司
近日,中石化(內蒙古)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20億人民幣的注冊資本,正式開啟了在內蒙古地區的能源勘探與開發新征程。據了解,該公司通過與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內蒙古豐富的礦產資源,開展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等業務,同時積極探索新興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3)》發布
日前,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發布了《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3)》。《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氫氣產能超4900萬噸/年,產量超3500萬噸,同比均增長約2.3%,主要作為合成氨、甲醇,以及煉化等工業過程中的中間原料。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仍是我國氫氣供應的主要來源,電解水制氫穩定發展,產能達到45萬噸/年,產量約30萬噸。
中國海油首次中標巴西1200萬桶原油貿易長約資源
中國海油8月6日發布消息稱,該公司成功中標全球第三大鹽下超深水油田梅羅油田1200萬桶原油貿易長約資源。這是中資企業在巴西首次以現場公開競價形式中標巴西鹽下石油公司管理的巴西政府權益產量(份額油)。此次招標拍賣涉及的4個標的均源于梅羅油田的份額油,合計3750萬桶。
25家央企新疆簽署百余個項目合作意向書
7月底,由國資委組織參與的中央企業產業興疆推進會在喀什市順利召開。會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電網等在內的25家央企簽署了百余個項目合作意向書。按照協議,25家央企預計到2028年,投資超9300億元用于新疆油氣、煤炭、新能源開發建設等關鍵領域。
中國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與裝備交流會召開
7月25—26日,第二屆中國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與裝備交流會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會議由中國石油學會聯合中國石油油氣和新能源分公司、中國石化油田勘探開發事業部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開發部等單位共同主辦。本屆大會主題是“擔當‘兩深’勘探開發新使命,邁向油氣增儲上產新征程”,設置了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技術,深層、超深層油氣開發技術和深層、超深層油氣工程技術3個分論壇,70余位科技工作者進行了技術交流。
當前,海洋深水深層、陸地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已成為增儲上產重大戰略接替新領域。“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實施六年來,石油公司持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投入,獲得多項油氣找礦重大突破,油氣產量保持增長勢頭。“兩深”油氣勘探開發使得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基礎進一步夯實,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會上,20位院士、專家作主旨報告,聚焦“兩深”油氣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備發展現狀,內容涵蓋相關領域最新勘探開發實踐成果、地質規律認識、工程核心問題突破、鉆完井和物理勘探新技術應用、一體化提高采收率等內容。
會議期間還展示了20余篇“兩深”領域優秀論文及國內外油氣田企業和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來自國內能源行業知名學者,石油石化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領導、專家、學者和代表600余人參加會議。
(文/本刊記者 于 洋)
碳中和產業發展創新大會在南京舉行
8月2日,碳中和產業發展創新大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的代表匯聚一堂,圍繞大會主題“共話‘雙碳’,發展新質生產力”交流研討,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馬永生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中國石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把“雙碳”工作擺在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謀劃推動,積極投身碳中和產業發展大潮,努力在能源化工行業綠色發展中走在前、作表率。推動碳中和產業發展、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發展規劃引領、科技創新支撐,離不開全產業鏈的密切配合、整體聯動。中國石化愿同各方一道,以“碳”為媒、共謀發展、共創未來,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表示,當前,全球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正在發生,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碳中和產業發展與創新,開發各種可信技術,推動我國“雙碳”目標落實,為強化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11位兩院院士參會,解讀碳中和領域前沿熱點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學術界、企業界、金融機構數十位杰出代表分享了智慧和經驗,展示了推動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的生動實踐。
(文/葉迎春)
數字
487萬億元
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估算,從2021到2050年,中國在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需求總額將達487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30年,中國需在該領域年均投入超16萬億元。
1.2萬億元
國家能源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據監測,今年上半年,全國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超過1.2萬億元,同比增長17.7%。
1000億立方米
8月7日,我國在海南島東南海域發現的陵水36-1氣田新增探明儲量通過國家有關部門評審備案,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1000億立方米,為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