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
一人富,不算富。新農人踐信守諾,不忘初心,把事業﹃種﹄在家鄉的土地上。
曾耀鋒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自創業以來,他始終堅持誠信經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養殖、生產等環節進行指導、監督,嚴把出口關,保證產品安全健康。
2021年,22歲的曾耀鋒回到家鄉投身農業一線,創建了內江市資中縣漁焱種植家庭農場,形成了“稻—漁—藥”生態立體種養循環農業生產模式。他按照“企業+科研院所+基地+農場+集體經濟+農戶”的“5+1”生產經營模式,免費為村民教授養殖關鍵技術,吸納周邊農戶長期就業30余人次,帶動農戶月人均務工增收800元以上,兩年時間集體分紅1萬余元,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樹起了青年榜樣。
立信為本,他走上返鄉創業之路
2017年,18歲的曾耀鋒離開家鄉,到一線城市打拼,這時的資中縣普遍是最初級的農產品種植出售模式,投入大、利潤低,農民想要依靠這種模式致富,難度很大。“我是土生土長的資中人,也是農民的兒子,家鄉需要更多年輕人去建設,我也想為家鄉做點貢獻。”曾耀鋒決心要到外地學習先進的技術,然后回家鄉帶領家鄉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2021年,在廣東工作4年的曾耀鋒,放棄高薪的工作回到家鄉。決定返鄉創業后,曾耀鋒瞄準了白烏魚養殖業。白烏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脂肪含量低,非常符合現代人們的飲食要求,市場空間很大。
可創業又談何容易?曾耀鋒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缺乏專業養殖知識。曾耀鋒第一時間想到了去浙江、海南等稻魚養殖業發達的地區實地考察。為了能更仔細地觀察并記錄稻谷生長、了解白烏魚晚間情況,曾耀鋒搭起了帳篷,每晚都睡在魚塘邊,每隔兩小時起身觀察一次。在這一個月的考察過程中,曾耀鋒深刻地體會到作為農民的不易,因此更加下定決心要帶領家鄉的村民共同致富,共同學習先進的技術。
掌握了技術,購置了第一批魚苗,曾耀鋒便正式走上了創業之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農場開辦第一年,曾耀鋒的日子可不太好過,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加之引進的魚苗非常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出現了部分死亡的現象,收入并不樂觀,這對于創業初期的曾耀鋒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也想過放棄發展白烏魚養殖產業,干脆回廣東繼續從事建筑行業。但一想到當初說服父母時做出的承諾和想帶領家鄉村民致富的決心,他毅然決然堅持下去。
當時他學到“稻—漁—藥”的生態立體種養方式,是通過在池水里養殖白烏魚,在水面上種植澤瀉、水稻等作物,實現一水三用、一田多收。要想讓水稻在池水中保持平衡,不任意活動,并且種植水稻的材料在耐用的同時還不能對水質造成污染,就不能用傳統的泡沫板去種植水稻。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曾耀鋒把市面上常用的各類種植浮板都購置了回來,挨個在水池里種上水稻試驗。通過對各種材質的對比和反復的試驗,曾耀鋒發現EVA材質的浮板經久耐用,能很好地保持水稻的平衡,也不會對水質和魚類的生長造成影響。
經過反復嘗試,曾耀鋒逐漸摸索出適合當地氣候的養殖模式,通過水面浮板種植水稻和澤瀉,可將水體內魚糞廢污消耗利用。這樣,便形成了魚肥水、稻凈水、水養魚的循環系統。靠著這樣的養殖模式,曾耀鋒逐漸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農場年均收入30萬元,最高峰時期,年收益過百萬元。
農產品和人們的健康直接掛鉤,必須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安全。為此曾耀鋒聘請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對養殖、生產等環節進行專門的指導、監督,建立生產臺賬,每一個過程都做到嚴格把關,不使用任何含激素的藥物,堅持誠信經營,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環保、無污染”。
誠信發展,他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做人要以誠信為本,只有踏踏實實、信守承諾才會有所成就。”
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逐漸邁入正軌,曾耀鋒開始盤算著如何通過再創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實現自己當初帶領家鄉老百姓一同致富的諾言。
鎮上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向縣農業農村局、漁業發展中心申請了專家,專家和曾耀鋒一起開辦了技術課堂,給村民們詳細介紹了白烏魚的養殖技術、市場前景以及經濟效益,并向村民們許諾,只要有意愿發展此類養殖業的村民隨時隨地都能聯系,免費為他們授課。
“這么年輕的一個娃兒,行嗎,會不會干著干著就走了哦?”雖說有專家的支持與宣傳,但一部分村民仍舊有些懷疑曾耀鋒干不長久,魚溪鎮長勝村的村民陳國中就曾是其中一員。
2022年,半信半疑的陳國中找到了曾耀鋒,表達了自己想養殖白烏魚的想法。沒想到這個年輕的養魚人非常信守承諾、經驗老到。“他很快就把養殖的關鍵點告訴我了,在哪里買浮板、怎么調節水質、怎么配飼料……特別怕我有哪里不懂。”曾耀鋒還時不時到他的魚塘里巡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挖溝渠、選魚苗。在曾耀鋒的幫助下,陳國中的魚塘順利地建了起來,當年的收益更是比往年翻了一番。
農場發展起來了,漸漸吸引了村社的群眾前來務工。耕作養魚期間長期固定務工人員達10余人,高峰期臨時用工30余人,帶動農戶每月人均務工增收800元以上。農戶們盡管忙前忙后,但忙得有價值、忙得有收獲,腰包也鼓了起來。
除此之外,曾耀鋒還積極利用自己在外務工學習積累到的資源,加強與科研院校的深化合作,開展“稻—藥—漁綜合種養模式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集成關鍵技術和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模式,既確保糧食安全,降低澤瀉和車前子種植成本,又增加白烏魚養殖效益,輻射帶動村民增產創收。
誠信為民,他用心用情服務群眾
“我的初心和承諾就是幫助家鄉的農民們富起來,只要能為他們實實在在地做事,不管再苦再累,遇到再多的挫折,我的初心和承諾都不會變。”
2022年8月,由于天氣干旱少雨,村里缺水嚴重,連村民的生活用水都難以維持,周邊的耕種用地更是出現了干裂的情況。曾耀鋒的農場由于使用了循環系統,池塘尾水不外泄,在干旱期間也能存儲大量的水。看到村里嚴重缺水的情形,曾耀鋒二話不說,率先開放農場,把池塘的水免費讓給周邊的村民使用,解決了周邊土地灌溉用水緊缺的燃眉之急,自己的魚塘卻因為水量不足而出現了魚苗死亡的現象,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提到這些,曾耀鋒擺擺手,“沒有村里大家的支持,我的農場還開不下去呢,給大家提供點水有什么呢。”
曾耀鋒現在成了村里的“大專家”,誰家在水稻種植、魚塘管理等方面遇到了什么問題都找他,不論多忙,曾耀鋒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大家解決問題。他誠實守信、踐行承諾的原則,也收獲了大家的一片贊譽。
提到未來的發展,曾耀鋒仍不滿足,他想將農場建成現代化農業復合型人才培訓基地,通過舉辦各類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現代化農業新模式培訓班,讓農民學著干、跟著干,提高農民從業技能,擴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方向,讓農民乘著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的“東風”,真正靠自己的雙手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