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朱元璋用“守井”和“跳井”教育官員的兩段話,雖然是為官而言的,其實也益于做人。今天讀來,仍頗受啟發。
一次,朱元璋與侍臣們閑談時打了一個十分形象生動的比喻,他說:“守俸如井泉,井雖不滿,日汲不竭,淵泉焉。”也就是說,你老實做官,守住俸祿,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另一次,他針對朝中一官員貪贓受賄,事發后跳井自殺之事說:“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意思是,“只知道物質利益有利的一面,而不知道它有害的一面,只知道愛財而不知愛護自身的品德名譽,人還有比這更愚蠢的嗎?”
古今中外,確有一些官員不好好守著自己的那口“井”,而是肆無忌憚到“井”外弄“水”喝。當他們謀取的“井”外之水滾滾涌來而兜不住之時,也就是他們“跳井”之時。
唐朝宿州太守陳蟠,因貪贓被處死刑時寫下一首詩:
“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
五年榮貴今安在?不異南柯一夢中。”
到“跳井”時才曉“利之害”,方知取“井”外之水無異于“南柯一夢”。貪官們的懺悔警示著人們:欲念固然美妙,倘若不知止,墮落往往會隨之而至;美色固然迷人,倘若不知止,禍端往往會隨之而至;金錢固然誘人,倘若不知止,危險往往會隨之而至。你不守“井”,就終究會“跳井”。
守“井”,首先是要守心。就是要守住自己的一顆心,在思想上筑牢“守井”的防線,“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面對各種誘惑,要始終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警惕心和畏懼心,“見理明而不妄取”。正所謂“爾心貴正,正則不敢私”,你不去“玩黃”,自己就黃不了;你不去“玩賭”,自己就輸不了;你不去“玩毒”,自己就倒不了;你不去“獵色”,自己就迷不了;你不去“斂財”,自己就栽不了。要明白:泛舟欲海者,最終都會被欲浪掀翻,直至被欲海吞沒;貪欲金錢者,最終都會被金錢絆倒,直至被金錢埋葬;玩弄權術者,最終都會被權術玩弄,直至被權術玩完。
守“井”,其次是要守初。面對誘惑要“慎始”,堅守住“第一次”。“貪除則五蓋盡去,猶如破竹,初節既破,余節皆去。”人生如同一竿竹,為官者會遇到眾多這破竹的“節”,但只要你守住“初節”不破,旁的就奈何不了你這竿高潔挺拔的“竹”。要“慎微”,“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很多干部從基層做起,慢慢成長起來,最后毀于一旦,一失足成千古恨。貪官們就是因為不能堅守住“第一次”和從收受“小利”開始而“逐物意移”,“小疾”終成“大患”,直至“跳井”。
守“井”,再次是要守終。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拒絕一次誘惑并不難,難的是一生都能拒絕形形色色的誘惑。守“井”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否則,“井”外之水隨時都會將你淹沒。
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很懂得“守井”的哲理。他很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但他卻拒而不收。其弟子問原因,公儀休說: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會被免去宰相之職,那我還能再吃到魚嗎?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魚來吃。《菜根譚》有云:“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
明朝首輔曹鼐初入仕途,擔任江西泰和縣典史,專司擒拿捉盜之事,一來管緝捕,二來管監獄。屬于一不入流,二無品階的小官兒。一次,他捕得一名絕色女犯。因天色已晚,來不及押回府衙,便在一座古廟中就宿。那晚,女犯幾度色誘曹。曹難忍,便在紙上寫下“曹鼐不可”四字,然后燒掉。如此這般多次,捱到天亮,得以把女犯押解回衙。曹在“花濃柳艷處”守住了自己那口“井”,值得稱贊。也正是因為守住了自己的那口“井”,曹鼐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路升至內閣首輔,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正如朱元璋所言,也許,屬于你的那口“井”水并不豐盈,難以讓家庭生活富麗堂皇,但還不至于整天風吹日曬奔波于生計,或在一個個市場風險面前度日如年。但,你的那口“井”水清澈、干凈,喝起來放心,且取之不竭。“井”外之水看似浩淼,你走近了會濕鞋,喝了會傷身,若一頭扎進去那就自己“跳井”了。因此,不管你有多大的欲求,心里始終要明白:一旦失足,你原本擁有的一切都將輸得精光,而你的一切欲求所得都不能挽救你人生的徹底失敗和保障你不“跳井”。
須知:守住了知足,就守住了幸福;守住了感情,就守住了家庭;守住了本分,就守住了自由;守住了清廉,就守住了平安;守住了理智,就守住了人生。守住了屬于自己的那口“井”,喝清白水,干清白事,做清白人,就能避免自己不“跳井”,多好啊!
(作者系四川省雜文學會副會長,四川省直機關工委原副巡視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