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高地位,在促進經濟增長、推進新型城鎮化、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彰顯著重要價值。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建筑行業應朝著綠色、環保、健康和生態的方向發展,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在綠色建筑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中,應明晰“雙碳”目標和綠色建筑之間的關系,在政策扶持、技術優化、人才培育等層面,提升區域節能減排的潛力,助力“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南陽市;綠色建筑;“雙碳”;城市建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南陽市軟科學研究項目“副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南陽市綠色建筑推動‘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研究”(23RKX117)研究成果。
健康、環保、生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幾大方向,也是建筑行業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堅守的原則[1]。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要求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此可見,綠色建筑的重要性越發突出,為建筑行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為此,南陽市要積極踐行綠色建筑設計,采用科學合理、高質量的措施,助力我國“雙碳”目標順利實現。
一、“雙碳”目標的概念
“雙碳”即碳中和和碳達峰。碳中和指的是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手段,抵消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達到“零排放”的目的[2]。碳排放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建筑行業。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雙碳”目標,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策略,它為建筑行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為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雙碳”目標和綠色建筑之間的關系
(一)綠色建筑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
《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可見建筑行業已成為中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來源[3]。因此,探究中國和區域建筑行業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合理預測其碳排放發展趨勢,可以判斷其能否順利達成“雙碳”目標,實現城鄉建設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另外,要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的相關政策進行優化或改進,推動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的低碳轉型,從而準確地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參考路徑。
(二)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每個環節都有巨大的節能減排空間。南陽市在國家層面的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下,積極實施綠色建筑行動,積極發展綠色房地產業和綠色建筑業,深入推進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水平,推動綠色建筑向既有建筑和農村建筑延伸。近十年來,南陽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60%以上,共有336.37萬平方米的節能建筑獲得國家綠色建筑設計標識或運行標識。同時,發展裝配式建筑超過120萬平方米,開辟了實現碳達峰的最快路徑。同時,南陽市積極推行“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嚴格落實拆遷工地申報備案制度,在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推進新型城鎮化、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南陽市綠色建筑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
(一)完善支撐保障機制
南陽市以綠色建筑為抓手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非一日之功,需要完善的支撐保障體系為該市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第一,政策支持,完善南陽市綠色建筑建設相關規章制度。一方面是促進綠色建筑行業有序發展的規范性文件。為進一步提高南陽市范圍內綠色建筑推行工作的地位,應協同相關部門修訂和完善規章制度,將綠色建筑基本要求納入工程建設強制規范,明確普通建筑的綠色指標,明晰綠色建筑的設計標準和評價標準,明確各方法律責任,為南陽市綠色建筑的推進提供指導和遵循。另一方面是支持綠色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激勵性政策。鑒于建筑行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南陽市應出臺激勵性政策,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相關者,設計多種形式的獎勵或補助,從而促進南陽市綠色建筑發展。比如:在綠色建筑發起階段,提供技術支持方面的財政補貼;在設計階段,提供特殊貸款,以減輕綠色建筑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在建設階段,予以一定的空間支持;在驗收階段,根據合格綠色建筑的等級,提供不同層次的資金獎勵或榮譽支持。
第二,金融支持,推動南陽市綠色建筑相關金融產品創新。南陽市應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科研院所對當地建筑行業展開分析研判,在此基礎上設計綠色金融產品定價機制和結構,形成多層次綠色建筑融資體系,為綠色建筑的永續發展提供融資產品支持,進而提高綠色建筑建設中的金融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更好地服務南陽市綠色建筑的發展。金融機構還要根據綠色建筑的發展特點及成本收益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綠色貸款產品,同時以專項綠色基金、擔保基金支持南陽市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以增強建筑行業主體推進綠色建筑的信心和決心。保險行業也需發揚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將綠色建筑同保險產品創新結合起來,研發設計綠色建筑能耗降低保險、可再生能源發電能效保險等保險產品。
(二)善用技術措施
當前,綠色建筑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這種居住環境最重要的效益是對氣候和自然環境的益處,即通過使用更少的能源、水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最大程度地減少或者消除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這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高度契合,為此,勢必要運用一些技術措施來實現這一居住環境的打造,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持。
第一,海綿城市技術。所謂海綿城市,是說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隨著環境的變化以良好的“彈性”保證自身生態的安全健康。對南陽市來說,運用海綿城市技術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下雨時能夠做到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需要用水時又能夠準確釋放存水。將這一技術運用到南陽市綠色建筑的開發中,可通過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或回補地下水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證在綠色建筑開發區域實現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環。在具體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可采用的有關技術措施包括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雨水回用系統等。各開發商應根據綠色建筑所處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布局。
第二,可調節遮陽技術。一般來說,在冬、夏兩季,空調能耗一般占整個建筑能耗的50%以上,空調能耗的一半是因為外窗(透明幕墻)的損耗。為此,南陽市綠色建筑開發中應采用可調節活動遮陽設施(活動外遮陽設施、內置百葉中空玻璃等)來減少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進而減少空調設備的損耗,在夏天實現降溫、節能,在冬季實現采光、得熱。
第三,使用綠色、可持續建筑材料。采用可持續和生態友好的材料進行建筑施工是綠色建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陽市要在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過程中,力推可持續、可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綠色建材的使用,主要包括纖維石膏板、陶瓷、管材、復合地板、壁紙等。這些綠色建材的原材料在采集過程中不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廢渣、廢氣等對環境也沒有負面影響,在使用過程中功能齊備且對人體和生態無害,廢棄處理時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同時還能重復利用。因此,使用綠色建材是推進綠色建筑達成“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
(三)推廣智能應用
推動建筑行業實現綠色發展是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的關鍵舉措,同時數字化技術成果的運用也會賦能綠色建筑行業的全生命周期,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為此,南陽市需把握好綠色化與數字化之間的關系,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成果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第一,推廣應用智能建造。智能建造能夠大幅提升建筑行業的精度和效率,以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手段,降低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為此,南陽市應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建筑的結合,擴展智能建造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范圍。要普及“BIM+”數字一體化設計,在工程建設全過程推廣BIM應用。這主要是因為傳統建筑行業的設計和施工過程往往煩瑣、低效,會形成對一定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而BIM應用的推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這種浪費,也能實現精細化的能源模擬,幫助建筑提高能源效率[4]。此外,還要發展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裝備,比如更加廣泛地運用測量機器人和智能測量工具,避免人工測量產生的誤差和人力資源消耗;還有施工機器人、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設備等智能建造設備,有利于提升建造安全系數和建造質量。
第二,實現對綠色建筑行業的智能管理。利用智能技術發展成果賦能綠色建筑管理,是提升管理效率、監測建筑實況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應構建南陽市建筑產業互聯網智能化一體化管理平臺,也就是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將其作為積極培育垂直細分領域的行業級平臺。在這一平臺上,相關部門可以發布有關綠色建筑的政策文件、重大動作,同時提供技術指導和程序審批服務,綠色建筑行業可以發布重要活動、行業資訊,綠色建筑企業可以實現項目合作、經驗交流、數據管理,從而以互聯協同、科學管理方式推動南陽市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應打造智能化系統,實現對綠色建筑的管理。對住宅區、商業區等區域的綠色建筑實施智能化管理,以不斷延長綠色建筑的生命周期。重點是打造“一平臺、二網絡、三系統”智能管理平臺,實現對建筑的全方位、全時段監測:一平臺,即搭建智能化系統集成管理網絡平臺;二網絡,即完善控制網絡和信息網絡;三系統,即安全防范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該平臺的運用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硬件設備的重復投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管理、智能管理。
(四)強化人才培育
產業轉型,人才先行。建筑行業是耗能大戶,推動其向綠色建筑方向轉型升級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之舉。在這一過程中,非常需要掌握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目前,南陽市建筑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不符合綠色建筑發展的高質量要求,為此,南陽市需多措并舉開展人才培育,為該市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南陽市需出臺相關政策,凝聚各方力量,開展人才培養。教育部門應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綠色建筑相關學科建設,優化專業布局,從政策上引導教育行業形成對綠色建筑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視。出臺政策,支持行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鼓勵行業以建立職教集團、開展校企合作、協同開展項目建設等方式參與人才培養,并給予積極參與的綠色建筑機構和企業相應獎勵,以充分調動綠色建筑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其次,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高地,因此南陽市所屬高校應不斷強化國家目標、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錨定“雙碳”目標,深化專業和課程內涵建設。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關、停、并、轉等形式進行專業優化與調整,并擴大招生規模,開設綠色建筑相關專業,比如新能源、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專業學科,從根本上解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問題;另一方面,高校需發揮課程思政引領作用,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建筑人才。將思政教育融入綠色建筑相關專業課程當中,形成思政理論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構建“入學教育—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的全過程育人流程,將“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素養的培育作為教育的重點內容,開展產教融合,組織學生前往建筑企業實習,聘請綠色建筑專家兼職學生導師,從而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四、結語
綠色建筑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所在,為此,南陽市要深入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通過完善支撐保障、運用技術措施、推廣智能應用、強化人才培養等方式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構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并駕齊驅的良好格局,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洪震.“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研究:以廣州市某國際會議中心項目為例[J].房地產世界,2023(17):19-23.
[2]張凱,陸玉梅,陸海曙.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22(3):14-20.
[3]朱微,程云鶴.中國建筑業碳排放影響因素及碳達峰碳中和預測分析[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4(1):1-7.
[4]高明明,王思成,吳琳,等.以“實”為旨:綠色建筑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3(6):97-104.
[5]鄧偉欣.低碳背景下綠色建筑設計思路與實踐研究[J].居舍,2024(9):112-115,119.
作者簡介:
張夢溪,南陽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
謝德仁,南陽職業學院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