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與式設計不僅能提高城市微空間的使用效率和居民的滿意度,而且能促進社會互動和人際交流。闡述城市微空間的概念及參與式設計的原則,探討參與式設計理念在城市微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提出一系列微空間設計策略,優化參與式設計過程,推動城市微空間設計向更加人性化、包容化的方向發展。強調參與式設計在當前和未來城市空間規劃中的重要性,助力城市微空間的設計及研究。
關鍵詞:參與式設計;微空間;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課題“環境藝術場景理論重塑城市間隙空間文化形象研究”(XT-2023-07)研究成果。
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許多城市采取大規模拆遷重建的方式來促進城市更新迭代,但這種方式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對微空間的利用不足等,不僅破壞了城市的空間結構,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微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是城市規劃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此要用科學的規劃手段和設計方式來提高微空間的利用率。參與式設計理念強調公眾參與,即讓公眾參與設計過程,使得設計成果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要。微空間本身規模較小,設計成本較低,施工周期較短,實際操作較簡單,因此更容易吸引公眾參與設計,同樣,這種公眾參與式的微空間設計也可以真正地反映公眾的需求。
一、參與式設計概述
(一)參與式設計的概念及發展
參與式的概念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的工會運動,是為解決新技術導致工人工作權利被剝奪的問題而提出。參與式設計本身是一種設計模式,又被稱為協同設計、合作設計,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其更多是指使用者主動參與設計,本質強調突出使用者個體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該理念強調以用戶參與為核心,不僅將用戶視為被設計對象,而且將用戶視為設計過程中的合作者和決策者,而設計師更多是扮演協調者、配合者和觀察者的角色。設計師通過在設計過程中主動、感性地與用戶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從而獲得用戶資料,進一步深層次地挖掘用戶的主觀意識和實際需求,始終圍繞用戶需求,與用戶共同開展設計,最終獲得符合用戶真正需求且期望達成的設計成果。
近年來,參與式設計在我國呈現流行上升趨勢,包括湖北、北京在內的一些地區陸續開展了“共同締造”“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等相關活動,將群眾發動起來,“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這種做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參與式設計的原則
在參與式設計中,不是將公眾視為被動消費者,而是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創造和管理,從而使建筑和環境更好地發揮作用。區別于原有的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情感共鳴的設計方法,參與式設計理念是讓使用者帶著這份情感參與設計,不是單純地從設計中去尋求情感共鳴,而是延續情感,進而延續設計的“壽命”。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包容公眾的情感視角,和公眾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迭代反饋來優化設計。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設計的實用性,也增強了用戶對最終設計成果的歸屬感和滿意度,這種動態迭代的過程還有助于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案更為創新有效。
二、城市微空間概述
(一)城市微空間的概念
城市微空間是指受地形影響形成的各種主體空間的邊角空間,也指空間較小、難以進行大規模建設的碎片化空間,大致包括街頭邊角空間、口袋公園、橋下空間等。這類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繁多,且形式各異,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具有分布靈活的特征。
(二)城市微空間的分類
城市微空間包括未被利用的荒廢性空間和已被利用的實用性空間。就已被利用的城市微空間來看,從功能性角度出發,城市微空間可以分為休閑娛樂空間、社交互動空間、商業服務空間和環境景觀空間等。其中,休閑娛樂空間包括城市小廣場、街頭藝術墻等,提供了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場所;社交互動空間包括社區小花園、街角咖啡店等,促進了鄰里間的溝通互助;商業服務空間包括街邊露天小店、小型市集等,滿足了人們的購物需求;環境景觀空間包括綠化帶、水體景觀等,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
從使用者體驗角度出發,城市微空間可以分為個體體驗空間、集體活動空間和公共交往空間。個體體驗空間是指城市居民可獨處的、安靜的環境空間,包括閱讀角、隱蔽長椅等;集體活動空間是指家庭、朋友、鄰里等社區居民聚會、活動的環境空間,包括臨時社區中心、兒童娛樂場地等;公共交往空間是指促進不同居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的環境空間,包括小型廣場、小型街道等。
從空間形態出發,城市微空間可以分為開放式空間和半封閉式空間。開放式空間包括小廣場、河岸觀景臺等,它們通常對所有人開放,且沒有明顯的物理障礙限制;半封閉式空間包括有圍欄的社區公園、露天咖啡座等,這些空間雖然對公眾開放,但通過設計上的局部限制,創造了相對私密的環境。
從時間使用特性出發,城市微空間可以分為全天候空間、日間空間和夜間空間。全天候空間包括小廣場、口袋公園等不論白天夜晚都對公眾開放的環境空間;日間空間包括露天市場、小游樂場等主要在白天提供服務的環境空間;夜間空間包括夜市、露天電影院等通常在晚上或是特定時段開放,以豐富城市夜生活的環境空間。
三、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的城市微空間設計
(一)城市微空間調研
針對城市微空間的現狀調研,參與式設計理念的核心在于將用戶的經驗和需求作為調研的主要內容。在調研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微空間的尺寸、形態、位置等物理屬性,還要重視它們在居民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調研的過程變得更加動態,涉及用戶在多維度環境中的實際反饋。
在物理環境調研中,要探索微空間的實用性和舒適性,與居民一起評估空間形態是否與周邊環境和諧、位置是否便利、光照是否充足等,結合居民給出的具體反饋,為設計提供重要依據。在社會環境調研中,要關注微空間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調研不僅是收集數據的過程,更是促進社區參與和對話的過程。通過與居民的深入對話,可以了解他們對空間的情感鏈接和鄰里互動等需求,打造微空間的功能。在經濟環境調研中,要聚焦于微空間的經濟潛力。結合居民的觀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評估微空間未來有可能進行的商業活動,獲取關于空間如何增加商業吸引力和經濟活力的見解。在環境影響調研中,要考慮微空間未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包括噪聲管理、廢物處理等問題,居民可以分享他們對于不同水平噪聲的感受、廢棄物處理的滿意度等。
在居民需求調研方面,通過與居民的直接互動,快速了解居民對于休閑、娛樂、社交等空間功能的基本需求,挖掘居民對于微空間環境氛圍等更深層次的期望。居民參與設計過程中所提出的方案,能夠更加精準地反映居民的真實需求。在功能需求調研中,要與居民共同探討微空間應具備的功能,例如:一個小廣場除了提供休息的功能外,還應如何通過設計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一個過道空間如何被設計成為一個臨時的展覽空間或者小型表演的舞臺。通過與居民的深入交流,可以發現很多傳統設計視角下未曾注意到的居民新需求。在美學需求調研中,深刻把握居民通常對色彩、造型、風格等美學元素的偏好是多樣化的,因此要收集這些多樣化的偏好,并將它們融入設計,從而在視覺等感官體驗上給居民帶來滿足感。
(二)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的城市微空間設計
在進行微空間的景觀規劃設計時,要考慮如何將居民的日常經驗和對周邊環境的認知融入設計。在創造優美景觀的同時,要確保這些空間能夠適應居民的社交生活習慣。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初步的設計概念和草圖與居民分享,并邀請他們提供相關反饋。這些互動可以明確哪些設計元素更受歡迎,也可以了解哪些設計元素可能會對居民造成困擾。通過這種方式,景觀設計可以不斷調整、完善,以適應居民的真實需求。對景觀空間的感知塑造,要強調以居民為中心,關注景觀如何影響人們的感官體驗,探索使用合適的植物、材料和紋理等創造多樣化的視覺和觸覺等感官體驗。還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時間的流逝,了解居民在不同季節對空間的使用方式,從而設計出全年適用的靈活景觀空間。
在進行微空間的設施設計時,要考慮居民的不同需求、習慣和偏好。在參與式設計理念下,在城市微空間的設施設計初期就要與居民建立溝通的橋梁,收集居民對于微空間設施的不同需求。例如針對兒童游樂區的設計,可以直接與兒童及其家長交流,了解他們對于游樂設施的喜好,關注他們對于安全性和可達性的需求。在充分收集信息后,將這些需求落地,提出初步的設施設計方案,再次邀請用戶參與討論和評估,確保設計的設施既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又具備可行性。例如,在設計座椅時,除了考慮舒適性外,還要考慮不同年齡段用戶的特殊需求,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高的座椅和扶手以便起身。可見,參與式的設施設計是具有靈活性的。城市微空間的設施設計不應該是靜態的,而是要適應不同時間、不同活動、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一個小廣場上的座椅在平時可以供人休息,在市集日則可以轉變為攤位的一部分。這種動態設計不僅能提高空間的利用率,也能使城市微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加多變的生活環境。參與式設計還要考慮設施設計的可持續性,如在材料選擇方面,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后續維護等問題。因此在材料選擇時,要優先考慮耐用且本地采購的材料,以便設施的后續維護,有利于設施功能性和美觀性的保持,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
(三)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的城市微空間運營
在城市微空間的實際運營中,通過前期的共建可以達到后期的共享,從而提高空間的資源利用率,讓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參與式設計通過公眾參與,使他們成為環境創造的共同參與者,由此,小型公園可以被共享為休閑放松空間、臨時社區活動空間、兒童游樂空間等多樣化空間,這些功能可以根據社區成員的具體活動和時間安排靈活調整。設施和資源的多功能使用也是共享的一部分,例如一個在白天開放的供居民辦公的空間,到了晚上則可以轉變為社區電影放映區或小型講座演講區。共享的成功實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調節機制,在參與式設計下,居民也可以參與共享資源的日常管理,結合數字工具等管理方式,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增強居民對共享資源的責任感,提高共享空間的滿意度。
城市微空間的后期維護也是運營的一環。共同維護可以確保微空間的后續活力,其不是簡單的保養和修繕,而是體現了居民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投入和關愛。通過參與式設計,居民成為空間后續維護的合作伙伴。由于居民在微空間設計早期階段就開始參與,因此會對建成的微空間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責任心。由此,居民不僅會對日常清潔、綠化養護等工作負有一定責任,還會自覺參與日常的監督。居民對微空間的共同維護,可以間接探索出空間的多樣化、可能性,使空間更加靈活,從而確保空間能持續滿足居民的需求。
四、結語
城市微空間的建設關乎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是將社會、居民、環境緊密相連的環境空間。參與式設計方法可以提高城市微空間的質量,在設計過程中確保居民參與,不僅可以提高設計的多樣性,還可以確保設計的可持續性,使設計成果真正滿足居民的需求。通過參與式設計理念的深化,城市公共空間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環境氛圍也可以得到更明顯的改善,居民對公共空間的情感也能實現加強,有助于提高社會凝聚力,進而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當然,參與式設計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基層力量的持續發展和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協調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需要居民意識的轉變、社區能力的增強、相關政策和機制的完善,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對此,需提升市民的相關意識,使他們意識到參與公共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提升社區自身組織的運營能力,通過實踐培養社區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關部門需出臺更多的支持性政策,為參與式設計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這樣就可以逐步解決參與式設計過程中的矛盾和難題,推動城市微空間建設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麗穎,高穎.城市微空間更新背景下傳統色彩運用的創新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7):68-70.
[2]王俞惠,黃煉,毛怡然.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社區空間設計探索:以吉祥巷片區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4(1):62-64.
[3]李紅芳.多元共治視角下城市老舊社區微空間改造公眾參與機制優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2.
[4]尤文秀.城市微空間設計導則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1.
[5]張羽中,李婧,張宏佳.參與式設計在老舊社區小微空間更新中的策略探索[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武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23:10.
作者簡介:
吳玨(通訊作者),碩士,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宋雅潔,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柯學,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