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是長春市重要的抗戰紀念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傳承抗戰精神的重要場所及物質載體。在實地調研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的景觀構成、空間規劃等方面的現實情況,結合未來發展需求,開展景觀環境更新設計研究,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分區、增設景觀節點及植被配置等方法,提升陳列館景觀環境的層次感、美觀性,為傳播抗戰精神與發展紅色旅游的相關研究提供可參考的案例。
關鍵詞: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景觀環境;更新設計
一、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概況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是以一棟南大營營房舊址為展示空間建設的,是長春市重要的抗戰紀念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目的地。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于2011年9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并成為吉林省首家社區博物館。
二、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的現狀
(一)區位及周邊環境現狀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亞泰大街7499號。長春市是吉林省抗戰紀念設施資源富集區,也是中國紅色旅游十大目的地之一。亞泰大街是長春市的主要交通干道,車流、人流量較大,沿路分布有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長春市動植物公園、長春世界雕塑園等知名旅游景區。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只在北側院墻開設一處出入口,出入口樣式系仿歷史時期南大營大門風格修建,整體院落東側與長春水文化生態園隔亞泰大街相對,西、南和北側與御翠豪庭小區比鄰,西南側距離南湖公園1.5千米,南側距離北海濕地公園約2千米。然而,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出入口缺乏完整的標識系統,且唯一的出入口未能毗鄰亞泰大街開設。從人們在亞泰大街行駛的視角來看,陳列館東側院墻外側懸掛牌匾和北側正門牌匾并不明顯,因此陳列館出入口的引導功能不足。
(二)景觀環境構成現狀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院落整體面積約2 000平方米,主體建筑共兩棟(A棟、B棟),位于院落南側。A棟現作為陳列館展廳使用,B棟現未對外開放,兩棟建筑外觀造型基本一致,同屬于長春南嶺兵營舊址歷史建筑范疇。陳列館院落中心位置佇立著一座“抗爭”主題的雕塑。除了兩棟主體建筑外,雕塑周圍缺乏與之相關的景觀小品或其他展示設施設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題雕塑傳達抗戰精神價值和景觀區域識別功能。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的整體景觀構筑物較少,院落內缺少景觀駐足點,空間利用率較低。這也導致了陳列館參觀游覽路線單一,即院落出入口—“抗爭”主題雕塑—A棟室內展廳—院落出入口,不能很好地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也不利于提升景區游客的重游率。
目前,陳列館院落整體僅東側、南側和北側修建有院墻,而且在樣式、材質等方面未能統一。院落南側與御翠豪庭小區相鄰處的院墻采用的是金屬欄桿式樣。東側、北側利用磚來砌造實心墻體,保持與主體建筑A棟、B棟相似的建筑風格。西側未設置實心墻體,而是采用灌木帶作為陳列館院落與御翠豪庭小區間的隔離。整體來說,目前陳列館院落院墻的這種半開放式狀態,不利于陳列館日常安全防護及參觀管理(圖1)。
(三)景觀環境色彩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的主體建筑墻體使用紅磚修筑,屋頂覆蓋灰色系瓦面,維持著歷史時期南嶺兵營建筑的原始風貌。陳列館院落出入口、磚砌實心墻體以及院落地面的鋪裝,雖然使用了不同材質,但是保持著顏色上的統一,整體給人以肅穆感和莊嚴感,符合以展示抗戰歷史、宣傳抗戰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主題。
陳列館院落內現有落葉喬木、常綠喬木、落葉灌木和花灌木等多種植被,以落葉喬木和落葉灌木為主。院落內的灌木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主要集中在院墻周邊。同時,A棟和B棟建筑間的灌木還起到隔斷的作用。院落內的落葉喬木植物系原始生長,陳列館修建時并未被移栽處理。在建館時,常綠喬木多位于院墻周邊,因此陳列館院落內的喬木植物配置分布缺乏規律性,層次感欠佳。再加上松柏等常綠喬木植被的數量占比相對較少,導致冬季院落的整體色彩過于單調,影響氛圍感的營造。
三、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景觀環境
更新設計方案
(一)總體規劃
通過前文分析,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作為舊址型陳列館,其景觀環境體現出紀念性場館的肅穆感和莊嚴感,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如景觀構筑物較少、缺少景觀駐足點、空間利用率較低,以及植被配置導致的層次感欠佳、色彩單調等等。根據目前陳列館景觀環境存在的問題及陳列館未來發展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實施景觀環境更新設計。例如:調整陳列館院落的出入口位置,合理規劃交通動線,移栽院落內的原有植被,提升空間利用率,打造“一軸四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增加景觀節點與補種常綠植物,提升層次感,豐富院內色彩。“一軸”,即以陳列館院落出入口為起點,自東向西沿途連接串聯院落內的景觀節點及主體建筑,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四區”,即出入口游覽區、中心廣場區、陳列館展示區、紅色文化長廊區。“四區”彼此獨立的同時又通過軸線串聯,提升陳列館院落空間的整體層次感,進而豐富參觀者的體驗感(圖2)。
(二)景觀節點設計
首先,調整陳列館院落出入口,將出入口移至面向亞泰大街側的院落東墻處。出入口建筑樣式依舊采用歷史時期南大營大門樣式,尺度與院墻長度相協調。其不僅作為整個陳列館院落的唯一出入口,也作為重要的景觀節點。同時,將原院落中心處的“抗爭”主題雕塑移至出入口游覽區,豐富該區域內容。其次,在出入口內側增加抗戰主題照壁,以區分出入口游覽區和中心廣場區,既可以避免場地空曠導致人流動線分布不均,又可以豐富景觀環境層次感,提升視覺效果。采用照壁作為空間分區工具,能夠顯現出北方傳統民居建筑元素特征。照壁設計運用象征性手法,不是完全采用傳統全墻面式造型模式,而是通過打破照壁墻面的完整性,寓意南大營遭受的戰火侵襲;在照壁凹陷處設立愛國官兵英勇作戰御敵形象雕塑,突出南大營的抗戰主題。觀者從出入口進入院落內開始參觀,首先駐足照壁,然后沿動線觀看“抗爭”主題雕塑,再正式進入陳列館展廳參觀“凝固的城市記憶——九·一九長春抗戰史跡陳列”主題陳列展,感受偉大的抗戰精神。
由于自然生長的植被零散分布于院落中,且原陳列館院落僅中心位置佇立了“抗戰”主題雕塑,空間利用率不高,景觀效果較差。于是重新設計中心廣場,移栽植被和移動雕塑,形成開闊空間。同時將廣場地面做硬質化處理,使其作為參觀者駐足瞻仰、舉辦集體活動的重要室外場所。廣場中心的五角星圖案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五角星圖案中心位置設立旗臺。硬質廣場周圍設立常綠灌木花壇,包裹著五角星,以此緩解因硬質區間過大而產生景觀視覺上的單調感。
紅色文化長廊作為陳列館院落內的設施,兼具臨展宣傳功能與休憩功能。長廊緊靠院落北側圍墻,采用傳統的木石結構搭建,保留石材和木材的本色。長廊整體設置四個出入口,東西向出入口位于長廊兩端,南向出入口設置兩處,便于參觀者通過長廊進入中心廣場,增強長廊本身的流通性。長廊北側設置供臨展使用的展示欄,色彩以紅、黃兩色為主色調,避免與主體建筑、院墻的主色調重復,減少景觀環境視覺上的單調感。長廊南側設置座椅,外側配置種植低矮常綠灌木,并嚴控灌木高度,既保證綠化效果又不影響參觀者視線,保持長廊本身的通透屬性(圖3)。
(三)植物配置
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院落內的原生植被以落葉喬木和落葉灌木為主,冬季景觀環境色彩單調、蕭瑟感強,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紀念性場館氛圍的營造。陳列館景觀環境更新設計過程中,植被配置既要兼顧植物生理功能,也要充分考慮植物形狀、外貌、色彩及寓意。松樹、柏樹等常綠植物是東北地區耐寒常綠喬木植物,同時寓意著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松柏類喬木植物與抗戰精神傳播的景觀環境高度適配。此外,高大的樹形還能夠形成天然的隔音屏障,保障與陳列館相鄰小區居民的日常休息生活質量(圖4)。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崔莉.旅游景觀設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徐仁立.紅色旅游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7.
[4]李宏,石金蓮,虛榮林.旅游景觀設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5]徐仁立.中國紅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6]劉海洋.吉林省紅色旅游發展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
[7]王金偉.紅色旅游藍皮書: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8]李睿怡.紅色旅游中文化景觀的設計表達[J].山西建筑,2017(21):189-190.
[9]鄧詩宇.紅色文化旅游主題下的景觀改造設計[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2.
作者簡介:
王新英,博士,吉林建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遺產與保護旅游應用。
黃逸飛,吉林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環境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