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展覽敘事是當下博物館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而空間性是展覽作為敘事媒介的獨特屬性之一,空間敘事理論由此被引入博物館展覽。闡述博物館展覽的空間敘事構建及展示方法,隨后探討博物館展覽的視覺表現,其宣傳和內容形式展現基本依靠視覺藝術媒介完成信息傳達。最后從走向精細與多元化、博物館功能的轉變兩方面展望未來,希望博物館通過設計賦能,使自身的經濟價值逐漸被發掘和利用。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空間敘事;視覺表現;觀眾體驗
一、博物館展覽的空間敘事構建
(一)空間敘事的發展
空間敘事由敘事學發展而來,敘事學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向經典主義的演變過程中誕生。廣義的敘事概念為敘述某件物體或事件,從哲學辯證角度來看,是指在時間邏輯或因果關系上有聯系的一系列事件符號的再現。這里的敘事是一種信息傳達的狀態,生活中的文字、影視、繪畫、歌舞等都可作為敘事來看待。空間敘事以空間為媒介,借助符號學中能指與所指的含義,用敘事的方式進行信息表達。博物館作為藝術表達的承載媒介,是一種綜合的媒介復合體,在藝術表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公共展覽空間中引入空間敘事理論
空間敘事理論是在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活動四要素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他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文學是一種活動,由四個相關的要素構成,即作品、世界、作家、讀者。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其中,世界是文學的基礎,作家和讀者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品是活動的產物。一切文學作品都有源泉,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的加工,才能創作出有意義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不跟欣賞者,即讀者見面,就不能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世界、作家、文本、讀者四個要素,其中包含了體驗、創作、接收三個過程,這才構成了完整的文學活動(圖1)。
基于上述可以提出公共展覽空間的四要素:作為前提的世界(歷史文化內涵)、作為基礎的設計者(作者)、作為媒介的物質(空間)和作為受眾的空間體驗者(讀者)。由此,可繪制出公共展覽空間中新的關系圖(圖2)。
其中,敘事指展覽行為(敘)和展覽所面向的受眾(事),即展覽活動。展覽設計者(作者)和展覽受眾(讀者)是活動的主體,整個展覽(作品)包括展品、空間布局、視覺影響等都是活動的產物,視覺體驗是作者與讀者進行敘述的一種手段。展覽活動的產物在展覽中與受眾見面,完成展覽設計者向展覽受眾的敘述動作,這一整個敘述動作被稱為藝術活動。
博物館展覽的空間布局和展品安排是空間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空間布局可以引導觀眾按照設計者的意圖進行參觀,并在不同區域或展示單元之間建立關聯,形成故事的連貫性。展品的安排和呈現方式也是構建空間敘事的重要手段。設計者通過將展品的大小、高度、距離和視覺效果進行組合,營造出觀眾與展品互動的氛圍。
(三)公共展覽的空間敘事對觀眾理解和感受的影響
公共展覽的空間敘事能夠對觀者游覽體驗產生影響。博物館空間運用有主題的敘事場地,從視覺層面給予觀眾視覺體驗,從文化層面引導觀眾的情感和認知。合理的空間敘事不僅能夠帶給觀眾舒適的視覺體驗,還可以向觀眾提供更直觀的主題展覽,將視覺引導和文化內涵巧妙融合,幫助觀眾理解展覽主題,使他們逐步深入展覽中,感受展覽的情感與內涵。除了視覺表達外,公共展覽的空間敘事通常從空間布局和情節設計方面,使觀眾沉浸于一個有機構建的展覽環境中,感受展覽信息的逐步展開和故事脈絡的起伏跌宕。這種視覺體驗與情感認知的交互作用能夠使觀眾對展品和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和體驗,從而提高展覽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二、博物館展覽的空間敘事展示方法
博物館展覽空間與展覽設計者的搭建過程和展覽受眾體驗密切相關。敘事空間的存在使建構者、內在文化、受眾形成穩固的三角結構關系。從方法論層面加以解析,空間敘事設計建構過程形同文學作品的組織架構,即線索挖掘—文化轉譯—空間表達。
(一)線索挖掘
博物館展覽在主題確定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敘事線索來充實展覽內容。除了概括性的文本描述外,還需要大量的古籍、藝術作品、歷史人物等佐證材料來豐富展覽。敘事線索在博物館展覽中通常為展覽主體,同時為了強化展覽設計主題,也可以根據主題來限定敘事線索,或者通過展覽主體本身挖掘內部意義,為其搭建聯系,創造主題。敘事線索的挖掘在檢索和研究歷史檔案、整理遺產背景故事的基礎上,應梳理好時空線索,為空間敘事構建完整的時間坐標體系。
(二)文化轉譯
在博物館展覽中,展品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為了使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品所傳達的信息,設計者需要對敘事線索進行文化轉譯。在轉譯過程中,所有的場景都要圍繞主題展開,保留大量與主題屬性相關的元素。通過轉譯將原有的敘事內涵植入新的空間,如將色彩、建筑、布局等元素轉化為主題空間的各種語匯。
(三)空間表達
1.空間布局
空間的劃分和展廳的布局是展覽空間表達的重要部分。展覽空間應根據展覽主題和展品的特點進行劃分,包括主題區域、時間軸或空間軸的展示等。合理的展廳布局,可以實現展覽內容的有機串聯和流動,使觀眾能夠系統地理解展覽的脈絡和主題。
2.修辭手法
展覽中的道具、燈光、聲音等都是修辭手法,目的是營造與展品相適應的環境氛圍,從而增強觀眾的審美體驗。同時,要注意展覽空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確保觀眾在瀏覽展覽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觀展體驗。
3.互動引導
展覽空間的導引設計也是展覽空間表達的重要環節。通過合理設置展覽導引牌、地圖、指示符等,引導觀眾順利游覽展覽,并確保觀眾能夠理解展覽的主題和內容。此外,導引設計還可以根據展覽的流線和觀眾的視覺慣性,引導觀眾有序地移動,避免擁堵和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技術在展覽空間表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設備等技術手段,可以為觀眾創造更加豐富、沉浸式的展覽體驗,呈現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
三、博物館展覽的視覺表現
(一)色彩表現
色彩的表現為直接的視覺刺激或基于學習經驗的思維活動。在展覽中,色彩是最能突出主題的元素之一,同時也能給展覽氛圍奠定基調。不同的色彩可以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如溫暖、冷靜、活力或莊重等。根據展覽的主題和氛圍需求,選擇合適的色彩搭配,以引導觀者進入特定的情感狀態。同時,色彩也可以用于突出展品。通過對比鮮明的色彩搭配,設計師可以引導觀者的視線,使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展品上。此外,色彩還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展區或展示內容,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的整體結構。
(二)形狀表現
在博物館展覽中,設計師可以運用如線條、幾何形狀等設計手法,來呈現展品的形態和結構。這些圖形設計不僅有助于觀眾更直觀地理解展品,還能夠增強展覽的視覺沖擊力,統一展覽的主題風格。此外,形狀還具有導向性。在展覽空間中,通過特定的形狀設計,如箭頭、指示牌等,可以引導觀眾的參觀路線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某些情況下,形狀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可以強化展覽的文化內涵和主題表達。圖形符號的構建和解讀方式相對多元,設計師通過把控形狀、布局等圖形要素,制造有動態力或視錯覺的圖像,使受眾產生通感,達到既具有形式美感又能表達創作意圖的效果。
(三)文字表現
文字是博物館展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擔著解釋展品、說明背景、介紹歷史等功能。設計師通過選擇合適的字體、字號和排版方式,確保文字信息的清晰易讀和美觀大方。文字本身是有含義的,其“表意”功能是對展覽可讀性的直接補益。然而在視覺傳達領域更加強調的是文字的“形態”,它不應僅有對展覽的“闡釋”功能,如果由里及表,其“意”經過設計而成為新的“形”,傳達出與其字義相匹配的視覺形態,可以單獨作為圖形符號呈現,表達其他的知覺感受。以直接將字義與其代表的實物形態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調動觸覺等其他感官的參與,增強視覺信息的通感力。
四、對未來的展望
(一)走向精細與多元
未來,博物館的表達方式會更加精細,以講故事為特色的敘事型展覽會受到更多關注。博物館展覽的策劃與設計也日益注重精細化和多元化,與觀眾建立起對話系統。博物館展覽的視野將逐漸擴大,涉及更廣泛和更多元的社會文化現象。展覽可突破單一的文化視角,將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一個展覽空間中對話,或可通過對目標人群更細致的劃分和定位,深入研究展品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以及觀眾的興趣和需求,制定出更加精準、深入的展覽主題和內容。在展覽的布局、燈光、色彩、材質等細節上,也力求精益求精,以營造出更加舒適、引人入勝的觀展環境。在多元化方面,博物館展覽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領域,而是向更廣泛的領域延伸。
(二)博物館功能的轉變
博物館從靜態到動態,從物到人,為觀眾營造了個人文化空間;從參觀到參與,從體會到體驗,為觀眾提供了社交空間和不同的交流形式,也提供了文化思考和文化消費。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博物館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數字化展覽、虛擬博物館、在線互動等方式為觀眾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參觀體驗。這種轉變使得博物館的展品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遠程參觀博物館。同時,數字化技術也為博物館的藏品管理、修復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設計賦能的博物館文創相關設計使博物館的經濟價值逐漸得到發掘和利用,通過與相關的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當地特色產業融合,博物館的文化消費價值逐漸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孫俊橋,田欽佩.基于空間敘事建構的建筑歷史遺產活化保護研究[J].新建筑,2020(5):83-88.
[2]潘藝.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思維研究:以《圖畫眾生:河西畫磚古人生活》展覽空間設計形式為例[J].設計,2022(5):61-64.
[3]呂倩盈,馮薈.基于記憶體驗的博物館展覽設計[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463-470.
[4]任震,王鈺.基于景觀敘事理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以任繼愈先生紀念廣場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10):100-102.
[5]楊紅,周宇杰.歷史文化類闡釋性展覽策展理念研究:以“重置餐桌:食物和我們不斷變化的口味”展為例[J].藝術與民俗,2023(3):4-10.
[6]周婧景.“闡釋性展覽”:試論當代展覽闡釋的若干問題[J].東南文化,2019(6):95-103,127-128.
[7]周寅韜.博物館展覽視覺傳達的通感設計研究[J].東南文化,2022(增刊1):17-21.
作者簡介:
張詩琪,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秦魏麗娜,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