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鵝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細菌性傳染病,在我國水禽中具有一定高發性,易發病群體以雛鴨、雛鵝居多,但也有成年大白鵝感染發病的案例。該疾病會導致大白鵝表現眼鼻分泌物增多、機體抽搐、共濟失調等癥狀,且會出現氣囊炎、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腦膜炎等表現。筆者工作中曾遭遇過一例大白鵝傳染性漿膜炎病例,結合發病情況、臨床表現、剖檢變化對該病加以診治,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大白鵝;傳染性漿膜炎;診治;癥狀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09-0090-03
大白鵝是我國養殖較多的鵝品種,飼養風險小和經濟效益優于養雞、鴨,利潤頗豐。但實際養殖過程常存在管理粗放、鵝活動空間受限等問題,易導致大白鵝感染各種疾病,其中就包括傳染性漿膜炎。大白鵝感染傳染性漿膜炎后,表現的臨床特征以肝周炎、氣囊炎、關節炎及腦膜炎多見。該病的傳播主要是經呼吸道損傷、皮膚傷口接觸感染,若飼養環境惡劣、空氣流通不好、溫度過冷或過熱、濕度大、飼料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會增加大白鵝患病概率,或引起其他并發癥,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還可能潛在威脅食品安全。因此,了解大白鵝傳染性漿膜炎診治的主要內容,對防治該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發病情況
2022年6月19日,旅順口區某養殖戶攜帶病鵝、死鵝前往當地的動物疾控部門就診。就診中了解,該養殖戶曾在5月27日前往鄰省引進了60只大白鵝雛鵝,在圈喂飼養十余日后,與該養殖戶已有的500只柴雞、500只油雞及300只鴨共同飼養。從6月17日開始,零星發現有雛鵝出現走路不穩、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癥狀,病鵝病情發展很快,半日內倒地死亡,死前表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隔日鵝只死亡只數增加,至19日就診前,病鵝數量達12只、死亡數量9只,死亡率達到15%。在大白鵝飼養過程中,該養殖戶對養殖環境管理(溫濕度控制)、飼喂管理控制較好,但未接種相關疫苗。
2 臨床癥狀
鵝傳染性漿膜炎具有一定的潛伏期,1~3 d不等,少數情況下可達到7 d[1]。初期,病鵝體溫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走路無力或跛行,縮頸或以喙觸地支撐。部分病鵝眼眶或鼻孔被分泌物粘住,兼有拉稀及腹部膨大等表現。越來越多的病鵝隨著病程的延長,表現出搖頭擺尾、共濟失調、行走時翻倒、抽搐、頭頸呈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少數病鵝甚至在行走過程中突然倒地、抽搐而死[2]。
3 病理變化
死亡鵝全身漿膜出現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滲出,有典型的氣囊炎、肝周炎、心包炎的病理變化。心包膜明顯增厚,表面覆有淡黃色的干酪樣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囊周圍被淡黃色滲出液包裹,滲出液中有黃色絮狀物懸浮。氣囊壁明顯增厚,氣囊液渾濁,有纖維素性滲出物,顏色以灰白色為主。膽囊明顯腫大,充滿膽汁。脾腫大,表面分布紅灰色條紋。有的病鵝的跗關節及脛跖關節腫脹,切開后有關節液流出。
4 診斷
取死鵝的心、肝、脾組織或心血、心包液涂片,瑞氏染色、鏡檢,發現兩極著色的小桿菌,與鴨疫里默氏桿菌形態特征相似,結合解剖病變和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為傳染性漿膜炎,后經快速玻板凝集試驗、瓊脂擴散試驗等實驗室方法,最終確診大白鵝患上傳染性漿膜炎[3]。
5 治療方法
先挑出所有的病鵝,隔離治療。健康鵝緊急接種鴨疫里默氏桿菌疫苗。對已確診的病鵝首先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按照0.2%的比例將5%濃度氟苯尼考粉拌料飼喂病鵝,每日3次,連用7日;病情嚴重的鵝只,肌肉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0.5 mL/kg體重,每日一次,連用5日。此外,在病鵝的飲水中添加2%水溶性環丙沙星,按照1 g/kg體重,供自由飲用[4]。在治療3日后,鵝群的食欲好轉,死亡率下降;5日后病鵝不再死亡;7日后病鵝基本恢復健康。
6 發病原因
一是該養殖戶前往外地購買的雛鵝可能攜帶鴨疫里默氏桿菌,但因處于潛伏期而未能發現;二是傳染性漿膜炎疫苗成本較高,養殖戶前期未配備和接種,可能是此次鵝群發病的主要原因;三是該養殖戶雖長期從事養殖工作,但在科學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飼養的禽品種較多且慣于混養,可能是導致鵝只患病的又一原因。
7 綜合防控
7.1 強化日常衛生防疫
將該養殖戶混養的雞、鴨、鵝分開飼養,并將養殖區域內的墊料、糞便、剩余飼料及其他雜物仔細清理干凈。用生石灰覆蓋潮濕地面吸濕、消毒,然后全面清掃干凈、沖洗,并用過氧乙酸進行熏蒸消毒,其他養殖用具也需使用新潔爾滅溶液進行消毒[5]。日常管理中嚴禁不相關人群接近養殖場,定時清理糞便并嚴格運輸、無害化處理。
7.2 重視飼養管理
結合大白鵝的日齡及季節特征,合理控制鵝棚內的溫濕度,日常做好通風、保暖及除濕工作。在雛鵝15日齡左右,保持舍內溫度恒定,防止溫度出現大幅度波動。此外,飼養過程中應合理控制鵝群飼養密度,不同批次及日齡的鵝只不可混養。為防鵝只皮膚出現損傷,及時處理飼養大棚內的尖銳物體。天氣適宜時,可驅趕鵝只前往室外運動場活動。
7.3 合理提供飼料
鵝是食草的禽類,青綠飼料可作為其主要飼料,添加一些精料用于鵝的補充飼喂。根據大白鵝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確定飼料中各種營養物質之間的適當比例,尤其注意蛋白質能量比、礦物質比例、維生素含量處于適宜水平,以滿足鵝生長和生產對各種養分的需求。飼料配制可遵循全價性、適用性和經濟性原則,且飼料新鮮、供應充足。
7.4 傳染源控制
病死鵝及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糞便、污水、污染墊料,需要及時運輸到指定地點妥善處理。可對病死鵝進行焚燒處理,對糞便、污染墊料進行堆積發酵,通過沉淀池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并在污水坑周圍設籬笆阻擋鵝群靠近。同時,對病鵝所處的棚舍環境、飼養用具等嚴格消毒,切斷病原的循環感染。
7.5 疫苗接種
該養殖戶在獸醫建議下及時為鵝群補免了傳染性漿膜炎疫苗,合理利用有限的養殖空間分開飼養雞、鴨、鵝,并結合當地季節、氣候及當地主要流行病的發生情況為雞、鴨、鵝補免了相關的疫苗,對提高鵝群免疫力、保證養殖環境相對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 小結
鵝傳染性漿膜炎作為大白鵝飼養中的一種常見病,嚴重危害鵝群健康,可造成生產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死亡等嚴重后果。對大白鵝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控,需要從環境控制、鵝群科學飼養、營養和飼喂、日常衛生防疫、免疫接種等多方面加強管理,為鵝群生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確保養殖戶獲得最大的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水珠.一起雛鵝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報告[J].福建畜牧獸醫,2022,44(4):114-115.
[2] 司玉亭.鵝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及防控措施[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21(6):31-32.
[3] 張美晶.鵝傳染性漿膜炎病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牧業,2021(16):65-65.
[4] 王金華.一例雛鵝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23,45(5):117-118.
[5] 邵延福.鵝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與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21(7):155-156.
通信作者:孫銘鴿(1986—),女,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控,E-mail:863296711@qq.com
收稿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