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長久以來,藝術與科學之間似乎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然而,在古代,藝術與科學并無明顯的界線,而是相互交融的整體。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他不僅是畫家、建筑師、音樂學家,而且還是科學家,在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等領域均有創見與發明。他沖破傳統藩籬,將對世界的美學表現和原理性探索融為一體,堪稱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典范。


自近代以來,隨著學科的日益細分,知識體系逐漸走向分裂。人們在各自領域的學習和研究越來越專業化,研究領域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專門化。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界限日漸明確,最終形成了堅固的壁壘。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被視為情感的宣泄,而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則被認為是理性思考的結晶。
時至今日,人們愈發意識到藝術與科學的割裂,“求美”與“求真”已嚴重分離。隨著人們尋求藝術與科學交匯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藝術界逐漸開始關注科學領域的發展,希望通過跨界合作來豐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推動藝術創作的主題、技法以及思維等的轉變。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的托馬斯·薩拉切諾是一位當代裝置藝術家。他被視為集藝術家的洞察力與遠見、科學家的妙想與構思,以及建筑美學的思維方式于一身的跨學科藝術家。薩拉切諾作為一名建筑學家,他擅長從藝術家的視角出發,運用高科技手段深入探索空間、時間與宇宙等科學命題,不斷發掘科學可能存在的表達方式,將藝術、科學與建筑元素融為一體,試圖沖破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籓籬,堪稱“當代的達·芬奇”。




薩拉切諾把自己稱作一個“生活和工作在地球之上,又超越地球之外”的人。他擅長利用輕便的材料創作懸浮在空中的幾何體裝置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掙脫地表的束縛、遁入空中的欲望和向往,甚至不乏對未來人類移居空中城市的大膽想象。他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必須放眼地球之外……看到地球與其他行星的聯系。除了創造新的聯系,我們還要擺脫空間的限制,了解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源。這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到底應該如何與地球和諧共生。”



薩拉切諾說:“小時候,我就非常喜歡看星星,喜歡躺下來看著那些閃爍的、來自不同星球的光。”年幼的他喜歡爬到人跡罕至的閣樓上消磨時間,看陽光穿透百葉窗與灰塵照射在蜘蛛網上的景象。2009年,他參與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國際空間研究項目。在與太空科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等科研人員合作的過程中,他驚奇地發現,蜘蛛網與浩瀚銀河系的結構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這一發現深深地吸引了他,也激發了他對蜘蛛網的好奇心。自此,他便開始研究蜘蛛。


十多年來,薩拉切諾始終堅持不懈地在蛛網混合材質以及跨物種交互領域進行探索。從對微觀世界中蜘蛛網的掃描與再定義,到對宏觀宇宙的全新解讀,他構建了獨樹一幟的世界觀。

在位于柏林的工作室中,薩拉切諾悉心培育了約300只手掌般大小的金色蜘蛛。他用攝像機將它們織網的全過程記錄下來,深入探索它們的建成環境,并研究它們是如何做出集體決策的。通過與科學機構合作,他運用大量高新技術與軟件生成數據來跟蹤灰塵、掃描蜘蛛網,并結合氣象數據預測進行氣溶膠飛行實驗。此外,他還開創性地研發了3D蜘蛛網可視化等先進技術。
2024年3月,薩拉切諾攜“蜘蛛/網”系列作品亮相北京紅磚美術館。在這場名為“共生”的大型個人展覽中,“蜘蛛”是絕對的主角。


展品《一封無脊椎動物權利的公開信》是一封以蜘蛛的口吻寫給人類的信件。信中提到,蜘蛛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約3.8億年,而人類在地球上僅存在了約20萬年。薩拉切諾想通過這封信真誠地邀請我們重新認識蜘蛛,他指出:“生物體不是原子化的個體,而是混合體……每個生物體都是一個‘嵌套生態’,以復雜的方式與其他生物聯系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我們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相互聯系、我們如何跨越物種的界限進行合作,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星球上共生……”

除了蜘蛛,薩拉切諾還呼吁人們關注蜘蛛網。視力微弱的蜘蛛正是通過蜘蛛網不同頻率的震動來感知世界的。作為傳輸信息的工具,蜘蛛網為蜘蛛提供了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
在作品《宇宙如何陷入蛛網?》中,薩拉切諾匠心獨運,打造了一個“宇宙的縮影”。他運用原創技術對蜘蛛網進行三維掃描、數字化處理以及重建,揭示了蜘蛛網中隱秘而精妙的“建筑結構”,旨在引導人們從微觀到宏觀,通過多重尺度對蜘蛛網產生全新的感知。
大型藝術體驗裝置《算法·韻律》堪稱本次展覽中的重量級作品。它被設置于一間約800平方米的純白色展廳之中,由18組形態各異的大型“蜘蛛網”構成一個約6800立方米、擬細菌群落形態的巨型網狀景觀。人們漫步其間,仿佛化身為蜘蛛,通過觸摸、撥動、敲擊蜘蛛網,體驗與蜘蛛網同頻共振的神奇感受,同時聆聽蜘蛛網發出的如豎琴般的悠揚樂聲。





原來,蜘蛛網上的每一根“蛛絲”都是連接了多媒體電纜、麥克風、低音炮和振動器的“琴弦”。這些“琴弦”將顫動傳送給計算機,后者通過算法賦予每根“琴弦”獨特的音效。每根“琴弦”交會的節點皆對應著微觀與宏觀的不同回響頻率。如此一來,巨型蜘蛛網就化身為一個放大的、全方位的弦樂系統。穿行其中的體驗者,每一次對“琴弦”有意或無意的觸碰,都會觸發整個空間的律動,即時的隨機性使作品始終處于一種微妙的動態之中,悠揚而空靈的回響在展廳中綿延蕩漾。在這里,體驗者通過“震顫的語言”,參與到跨物種的“合奏”之中,仿佛與蜘蛛同頻共舞,在偶然的無主題變奏中共棲。

《紐約時報》作者亞瑟·盧博曾如此評論薩拉切諾對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貢獻以及跨學科實踐:“薩拉切諾提醒人們,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鴻溝是一個較新的分野。曾經,藝術家不僅僅局限于畫筆或鑿子。達·芬奇設計了飛行器;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建筑師;貝尼尼上演了一場水淹劇院的奇觀。薩拉切諾也試圖表達同樣的觀念——藝術家的領域不是博物館或畫廊,而是世界本身。”
世界本身,正是薩拉切諾所追求的目標。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閆士杰引用《禮記·中庸》所說的那樣:“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薩拉切諾沖破藝術與科學的藩籬,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萬物互聯共生、不同物種間和諧相處的理想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