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這座位于閩南地區的千年古都,一直讓我心馳神往。我乘坐火車一路向漳州進發,途中穿越了無數個幽深的隧道,在明暗交替間,我在腦海中細致地勾畫著當地景色的模樣,土樓、云水謠、古城……它們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展現了令人驚嘆的文化底蘊。
不知何時,我的眼前豁然開朗:灘涂、港口依次出現,濱海城市的氣息撲面而來,它們無不在提醒著我,讓我魂牽夢繞的漳州到了。


永定土樓是我此行的第一站,它們坐落于福建省西南部,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史料記載,土樓早在唐代以前便已出現,宋元時期開始普遍流行,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時期。這些土樓不僅擁有蘇州園林式的精致與意境,還融合了古希臘建筑的簡約與對稱之美,展現了獨特的建筑藝術魅力,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從漳州啟程前往永定,一路多為山區,道路蜿蜒曲折、犬牙交錯。車子行駛在高架橋上,四周青山蒼翠,滿目碧綠。我仿佛一名朝圣的信徒,距離終點越近,心情越發激動。猝不及防地,土樓就這樣出現在我的眼前。這些土樓就像一位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泥墻上布滿了裂紋和坑洞,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我靜靜地凝視著它們,心中縱然有萬般感慨,此時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我來到擁有“圓樓之王”美譽的承啟樓前,試著深入了解這座建筑。承啟樓是永定土樓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風格可概括為“規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它的選址和布局十分巧妙,面山、背水、朝陽,形成“前照后靠”之勢。承啟樓外圍樓高四層,內外共四圈,由外至內樓層高度層層遞減,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數百間房屋,縱然歷經近400年風雨的洗禮,依舊巍然聳立。步入樓內,可以見到三環主樓層層疊套,最中心的位置聳立著一座祖堂,猶如被忠誠的衛士緊緊守護著一般。盡管內部空間相對狹小,但各類設施一應俱全,布局也井然有序。此時正值新春佳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大紅燈籠,門前貼著楹聯,窗戶上貼著各色精巧的剪紙,滿是濃濃的年味兒。




腳下是布滿青苔的鵝卵石巷道,眼前是古色古香的青磚墻,那些泛白的木檐、斑駁的門框,無不彰顯著它們所經歷過的悠長歲月以及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遠處傳來一陣孩童們嬉笑玩鬧的聲音,瞬間將我拉回到那段家族繁榮、人丁興旺的歲月。據說,那時整個家族曾有男女老少共千余人一同居住于此。然而,如今這里僅剩下百余人,且大多為老人,他們聚集在祖堂周圍,守護著祖堂,也守護著族人心中共同的信仰與美好的回憶。
告別了永定土樓,我接著前往下一站,位于漳州市南靖縣的云水謠古鎮。這里原名“長教村”,之所以改名為“云水謠”,是因為此處曾拍攝過一部名為《云水謠》的電影。這個名字改得著實巧妙,整座古鎮,鎮如其名,仿佛一首云與水奏響的歌謠,吟唱出無數動人的古老傳說。

一踏入古鎮的大門,眼前便是一派寧靜優美的田園景象:幽靜的古道一直延伸到遠方,道路兩旁是綠油油的莊稼和清澈的山澗溪流,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讓人誤以為走進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里也坐落著一座結構精巧的土樓——和貴樓。與承啟樓的圓形結構不同,和貴樓呈長方形,由樓和厝(作坊的俗稱)共同組成。和貴樓共有五層,是已知的福建土樓里最高的一座,方樓外由單層的庫房和厝圍合成一個前院,方樓內院中心也是厝,是圍合祖堂天井的門廳和回廊,形成了“樓包厝,厝包樓”的奇特結構。和貴樓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整座建筑由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建造于沼澤之上,雖遇風霜雨雪,卻仍然安如磐石,百年不倒。
和貴樓遵循古禮,將正門開在樓體中央。沿著主道向內行進,便能看到家族的祠堂,這是土樓不可或缺的部分。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都擁有相同的姓氏,在宗族觀念深厚的閩南地區,尊崇祖先顯得尤為重要。我踏著古舊的樓梯緩步而上,仿佛跨越了百年的時光。站到高處俯瞰和貴樓,整座建筑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在以圓形土樓為主流建筑的年代,和貴樓的先祖卻另辟蹊徑,選擇了獨特的方形結構建筑,也許他們正是想要以此告誡后人,要正其身,不愧屋漏。


出了和貴樓,漫步在山腳下的小溪邊,遠處的百年古榕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近處巨大的水車緩慢地轉動著……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任古鎮的風拂過我的面頰,我的內心深處無比寧靜與超然。多想留宿于此,飲一杯佳釀,賞一曲晚歌,枕著流云入眠。然而,我不能在這里入眠,我要把時間留給此行的最后一站——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始建于唐代,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修繕與擴建,至今仍然保存完整。歷史上的漳州古城曾是閩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粵廣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城內有一座1919年建成的中山公園,原為府衙舊址,此次游覽古城,我便從這里起步。公園內流水潺潺、草木掩映,樓臺亭榭,各具韻味,辛亥革命的遺跡宛如一枚耀眼的勛章,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與變遷。


穿過中山公園,便步入了歷史悠久的古城街區。這里較完整地保留了“以河為城、以橋為門”的筑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展現了閩南獨特的歷史風韻。在石板路上悠閑地漫步,靜靜地觀賞,眼前那些古樸的牌坊和紅磚黑瓦的騎樓建筑,融合了古典拱券、雕花工藝以及對稱的東方傳統美學式樣,同時吸納了巴洛克藝術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閩南建筑風格,讓人賞心悅目。當夜幕降臨,在昏黃燈光的映襯下,恍惚中我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時光之中。


我曾游覽過許多被冠以“古城”之名的景區,大多帶有仿古做舊的痕跡。一座古城,一旦讓位于城市或時代的發展,其歷史文化底蘊便會逐漸消失。漳州古城作為一座開放式的客家園林,早已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融為一體,既不刻意營造,也不顯得突兀,在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的碰撞中,始終煥發著耀眼的光彩。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我穿過鐘法路閘門,眼前的南山橋、中山橋、水仙花大橋,猶如巨龍般橫臥于九龍江上。奔流的江水閃耀著霓虹燈的光影,勾勒出沉寂在黑夜中的建筑的輪廓。漳州古城在此刻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變得無比鮮活。離別在即,千年古城卻以亮麗的現代風貌與我話別,讓人無限感慨,千年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