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數據可視化”課程作為大數據技術專業核心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通過修訂課程教學標準、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等角度出發,對“數據可視化”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探索,立足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的契合點,通過課程教學案例將愛國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工匠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發揮專業課程育人作用。
為深入貫徹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學校出臺《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數據可視化”課程充分挖掘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課程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將課程蘊涵的深厚思想性和價值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采用啟發式案例教學方法,精心選擇數據可視化的代表性真實案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案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數據可視化”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數據可視化”課程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面向從事數據可視化和數據服務應用程序的設計開發等工作崗位,對接1+X證書“數據應用開發與服務(Python)”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數據可視化內容,建設課證融通課程內容體系和基于數據中心理念的六維度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使學生了解數據可視化的思想,具備數據預處理、數據聚合和分組運算操作、數據可視化、時間序列分析、文本數據分析的基本知識和完成數據分析與可視化項目的應用能力,形成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工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職業規范,具有家國情懷與強烈責任感,自覺遵守并接受信息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的約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利用大數據、數字經濟行業優勢,服務國家和自治區建設。
按照系統性原則、思政育人原則、職業性原則,修訂“數據可視化”課程教學標準,突出“知識技能和課程思政雙主線”,進一步明確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深入挖掘“數據可視化”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德技并修。
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深入挖掘特色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知識點和教學案例。采用啟發式案例教學方法,精心選擇數據可視化的代表性真實案例,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案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數據可視化 創新意識、科技發展、辯證認識問題 通過可視化技術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比較不同可視化方法培養學生辯證認識問題的能力。
時間序列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小組合作完成分析任務,培養學生合作、責任、誠信等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文本數據分析 政治立場 通過案例背景信息、分析結果引導,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注重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圍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制作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PPT、錄制融入課程思政微課視頻,課程獲批學校在線精品課程。依托課程線上教學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滿足學生就業、職業發展和個體職業生涯的需求。下面以“數據預處理——數據合并”教學內容為例,介紹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
改變以往專業課程考核主要突出對知識與技能的考核,采用多維評價方式,對“數據可視化”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構建綜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考核方式,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行為分析。
采用總評成績=過程性評價成績*50%+結果性評價成績*50%的評價方式,在過程性評價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各種形式的、可突出學生綜合素養的思政內容考核,如:課堂考勤、課堂筆記、課堂表現、線上互動表現、階段測試、學習報告、社會調查作業等。
“數據可視化”課程圍繞課程育人作用發揮,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同時組織任課教師參加學校課程思政工作坊培訓、參加專家輔導講座、參加教學能力比賽等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資源,將愛國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工匠精神、職業素養與道德規范和辯證唯物主義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不斷提高課程育人實效。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