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賀鎮(zhèn)一千多年前的古港邊,蔚藍的天空白云悠悠,陽光明媚,那古老碧綠色的博賀灣海面上正歸航收復海南島的十多艘龐大戰(zhàn)船隊鼓足風帆,乘風破浪地向電城古老的白蕉嶺的海岸行進。
嶺南圣母冼太夫人身穿紅色斗篷,腰佩帶紅纓的寶劍,頭上盤著烏黑的云鬢,插著金釵。被海風和陽光熏黑的臉上透著堅毅的神色,卻絲毫掩蓋不了她眉清目秀的俏麗模樣。她穿著黑色勁裝,踩著黑色繡花布鞋,由船頭的木搭板上走下海岸,身邊站著幾個英姿勃勃的女護衛(wèi)兵。岸上樹木蒼翠,鳥語花香,白蕉嶺上云霧繚繞,鷹雕嘯叫。博賀灣的海面上排列著十多艘掛著風帆的大木船,船上的戰(zhàn)將和士兵紛紛踩著木搭板下到岸上。
冼夫人出戰(zhàn)海南島數月,現(xiàn)在才返歸故里山兜村,前路崎嶇不平,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和部隊回到鄉(xiāng)里。岸上的驛站數十匹戰(zhàn)馬向天嘶鳴,好似迎接冼夫人帶著部隊勝利歸來!
千年的博賀灣,養(yǎng)育了電城和博賀的兩岸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兩岸一家親的悠久歷史,一起創(chuàng)造了海洋文化。古代無數商船在兩岸之間來往穿梭,與兩岸人民經濟貿易,豐富了兩岸人民的生活。商船停泊在博賀古港進行貨物交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貿易商埠,商船云集博賀灣,商賈匯聚古港。
以前博賀稱作“北蝦”,是個荒灘島,沒有人居住,后來有人遷居島上,聽上輩人說,福建省人居多。他們的木舟用風帆或搖櫓上島,搭上簡陋的草棚,以打魚為生。在千年歷史里,他們經風吹浪打,日曬雨淋,形成疍家文化。他們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形成了土生土長的博賀人。博賀鎮(zhèn)周邊村莊是原始居民之地。早在1949年以前,電城就被兩岸人民稱作“電白”,而博賀則稱作“博賀港”。
在美麗富饒、物產豐盛、人文薈萃的南海之濱,電城和博賀的人民在傳承巾幗英雄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的非遺文化中,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時俱進,學思踐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濱海新區(qū)文化,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海洋漁業(yè)文化區(qū)。千年博賀古港,千年神電衛(wèi)古城,人民安居樂業(yè),共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