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紀傳體通史,具有濃厚的悲劇藝術。《項羽本紀》則是《史記》中盡顯悲劇意識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描述了項羽由興到衰的歷程,塑造了一個剛愎自用、英勇果敢,但結局十分悲劇的英雄人物。文章中對于項羽悲劇形象的描繪,展現出極高的悲劇藝術造詣。本文試從項羽的性格和理想這兩個維度分析悲劇沖突的構建。
沃爾特·伯恩斯坦說:“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詞永遠是‘沖突’。”(大衛·霍華德、愛德華·馬布利《基本劇作法》)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通過構建悲劇沖突,以此增添文章的悲劇色彩,極具悲劇藝術價值。一是項羽性格上的沖突構建,剛愎自用、英勇果敢,基本偏向弊、利的極端,兩個極端的并存,一定程度上預示著項羽的悲劇結局;二是英雄理想與殘酷現實構成沖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項羽在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中面臨阻力,尤其是他在后期思歸故里,沒有一統天下、建立王朝的遠大志向,與民心相悖,是不被當時的現實所允許的。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闡釋悲劇的藝術特征時曾提及沖突審美等問題。在《項羽本紀》中,項羽身上所體現出的這些悲劇沖突的描繪,使得整篇文章頗具沖突審美藝術,悲劇藝術高超。
一、剛愎自用與英勇果敢的矛盾
(一)剛愎自用
李澤厚先生在論述“性格悲劇”時說:“希臘的不可抗拒的‘命運’,在這里被變換為同樣不可壓抑的個人的某種‘天性’或情欲……這些擁有優秀品德或才能的人終于因這種似乎是注定了的個人性格中的致命缺陷而傾覆、死亡。”(《關于崇高與滑稽》)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便是他的性格缺陷,縱觀《項羽本紀》整篇文章,這種性格缺陷是項羽失敗并最終自刎的根本所在,甚至司馬遷在文章之末都直揭要害,“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項羽的成就非常突出,三年時間討滅暴秦,創立了“霸王”事業,卻也在短短五年內走向沒落,自矜功伐,剛愎自用,盲目荒謬,最終事業傾覆、自刎烏江,也是其性格帶來的必然悲劇結局。
項羽在關鍵時刻往往忽視或拒絕聽取忠誠謀士的意見,不聽諫言。例如,在鴻門宴上,他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錯失了消除未來最大威脅的機會。項羽身邊的一些忠臣,如范增,曾多次向他提出忠告,但項羽往往未能采納,這體現了他不愿接受他人意見的一面。“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范增七十歲了,一向住在家里,擅長出謀劃策,他游說項梁,項梁則肯定了他的計策。然而,項羽卻與項梁不同,他聽不進范增的建議。
在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范增向項王多次使眼色,再三舉起佩戴的玉玦向項王示意,項王默然不應。范增遂起身出去找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不狠,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趁機在座上襲擊沛公,殺死他,不然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樊噲進入帷帳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而項羽卻對樊噲放下戒備之心,稱其為“壯士”,并賞賜其酒肉。當樊噲說項羽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羽則沒有回應,并讓樊噲坐。項羽不聽義父范增的計策,反而聽信了張良,優柔寡斷,使得劉邦最終得以脫逃,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重大決策上,項羽也往往獨斷專行,不考慮他人的意見,忽視民心。例如,他決定坑殺秦軍降卒,這一行為不僅殘忍,也失去了民心。項羽在統治過程中忽視了贏得民心的重要性,他的一些行為,如焚燒阿房宮,未能展現出對民眾的關懷和理解。文中如此敘述:項羽帶兵西進,“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面對身邊賢臣的勸說,項羽不為所動,賢臣憤而諷刺他“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隨即烹殺了這位臣子。項羽的殘暴與獨斷,在這里躍然紙上。此外,項羽在尊懷王為義帝后,不久便將其放逐并最終導致其死亡,這一行為顯示了他為權力不惜背棄原則的剛愎自用。“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殘暴地殺死了義帝,而后又殺死韓廣,“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這些殘忍的行徑使其喪失了大量的民心,也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項羽常常拒絕妥協,不愿低下自己高昂的頭顱。項羽在與劉邦的爭斗中,多次拒絕妥協和談判,堅持用武力解決問題,這種不妥協的態度最終導致了他的孤立。即使在面臨絕境時,項羽仍舊選擇了自刎而不是投降,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在楚漢爭霸中,項羽的一系列戰略失誤,如過于重視軍事征服而忽視政治穩定,也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并且,項羽在戰場上的個人英雄主義,如在垓下之戰中的英勇表現,雖然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但同時也反映了他缺乏團隊合作精神。這里也顯示出,項羽缺乏一統天下、建立新王朝的視野,他的政治視野是有短見的。
在陳平離間計的影響下,項羽對范增這位老忠臣再次產生懷疑。漢三年(前204),項羽屢次侵奪漢軍的甬道,項羽和范增加緊圍攻滎陽。在聽到使者匯報的情況之后,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言“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蘇軾《范增論》)。范增所謂“天下大事定矣”,并不是說項羽如今已經要敗給劉邦,而是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相信旁人而懷疑親者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和政治謀略上的不足,必然決定了項羽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對待范增這樣的得力助手他并未能夠任人唯賢,在這一點上,項羽是不如劉邦的。
項羽的剛愎自用還體現在一個典型事件中。垓下兵敗后,項羽帶領八百多騎兵突破漢軍的突圍,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他將這種失敗歸結為天意,看不到自己政治才能上的不足。“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雖然項羽作戰上十分英勇,有卓越的戰斗能力,但他盲視自己在軍事謀略上的不足,這是他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東渡烏江之時,項羽的自大也是他未能東山再起的原因。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烏江亭長尚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但項羽卻固執于顏面,不敢面對自己的失敗。面對烏江亭長的好心勸誡,項羽依然秉持著他的“宿命論”,認為是上天要亡他,“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在文章篇末,司馬遷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到項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一面:“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二)英勇果敢
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寫道:“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李晚芳這段評論寫出了項羽英勇善戰的英雄本色,也展現著司馬遷的贊嘆與感慨。項羽的形象是多面立體的,他雖然有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軍事才能是十分突出的。
在巨鹿之戰中,為了激勵士氣,項羽下令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最終大敗秦軍。“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由此可見,項羽十分勇敢果斷,對于作戰懷抱決心與信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一鼓作氣,大敗秦軍,戰斗威力可謂雄也。
楚、漢長期相持,未決勝負,項羽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大驚,于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項羽大怒,使得樓煩被嚇得眼睛不敢正視他,手中之箭不敢發射,跑回營壘,不敢再出來。項羽甚至用埋伏的弓弩射中了漢王,使其受傷。這里顯示了項羽的超凡軍事能力,也體現了他的英勇。
項羽力大無窮,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美譽,他能舉起千斤鼎,顯示了其非凡的勇力。垓下之戰,他被漢軍包圍,但他寧死不屈,最終自刎而死,顯示了他的英雄氣概。項羽在楚漢爭霸中,多次以少勝多,屢戰屢勝,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項羽以英勇善戰聞名,他的威名遠播,令敵人聞風喪膽。項羽性格豪放,愛憎分明,敢愛敢恨,這也是他英勇果敢性格的一種體現。項羽推翻了殘暴的秦朝,建立了楚國,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總之,項羽的英勇果敢主要體現在他的軍事才能、英雄氣概、威名遠播、性格豪放等方面,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二、英雄理想與殘酷現實的沖突
英雄理想與殘酷現實構成沖突,導致理想難以實現,結局悲慘。且看歷史長河中不少仁人志士,政治仕途不順,家國情懷難抒,抑或從軍理想受挫,壯志難酬;抑或才能無處施展,無伯樂賞識,郁郁而終。項羽的英雄理想與殘酷現實也形成矛盾沖突。
(一)英雄理想
項羽的英雄理想主要包括對英雄主義的追求、對楚國復興的渴望,以及對個人榮譽和尊嚴的堅持。項羽的理想不過是滅秦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回到自己的故鄉享受榮華富貴。《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帶兵西進,屠毀咸陽,殺死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又焚燒秦朝宮室,大火三個月不滅;甚至搜羅了秦朝的財寶和婦女,率軍東去。當有人勸他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然而項羽“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由此可見,他的政治視野十分狹窄。
(二)殘酷現實
項羽在實現理想過程中,遇到不少現實挑戰,如秦朝的強大、劉邦的崛起、內部的分裂等。在面對秦朝的強大之時,項羽選擇了起義反抗的道路。他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加入秦末民變的浪潮中,這體現了他敢于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英雄理想。在巨鹿之戰中,在秦軍力量依然強大時,項羽仍能以少勝多,擊敗秦軍主力,展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和軍事才能。
英雄理想與殘酷現實構成的沖突,使得文章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郁,強化了悲劇情調,使文章更具悲劇藝術張力。
總體而言,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將項羽的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項羽的事跡被描摹得十分深刻。通過構建項羽性格上與理想上的悲劇沖突,《史記·項羽本紀》具有更為驚心動魄、令人感嘆的悲劇藝術,發人深思,撼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