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河,波濤洶涌浪翻騰。
嘩嘩嘩的水聲震耳鳴。
這一天,夜色深沉烏云厚,
伸手五指看不清。
突然間,一陣狂風平地起,
吹散了烏云月兒明。
(白)話說在1934年的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三、五、八、九軍團以及總指揮部機關8萬余人抵達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準備跨過于都河開啟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但這第一步,可不好跨啊。于都河,水面寬600多米,水深3米,河上沒有一座橋,河里水流湍急,那真是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要想過河,只能是架浮橋,坐漁船,還要防備著敵人在陸地上的圍追堵截,天空中的轟炸、偵查。如果人少還好辦,可這八萬多人要想順利轉移,就必須人銜棘草,馬摘鑾鈴,30萬于都百姓守口如瓶,傍晚架橋,夜里渡河,拂曉拆橋,到了白天一切恢復原樣,只有這樣才能瞞天過海,為中國革命開辟新生。那么英勇的工農紅軍和偉大的于都人民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呢?您往下聽……
哎!您就著月光這么一看,
嘿!有一人,屹立在河岸似青松。
只見他,三十來歲正年輕,
兩眼爍爍似銅鈴,
胳膊上的肌肉凈是楞,
紅領章,分外明,
五角星,紅彤彤,
灰軍裝,打補丁,
灰裹腿,緊繃繃,
這個利落勁兒,穿溝過河似平地,
翻山越嶺賽飛行。
您若問他是哪一個,
他就是,咱們紅軍工兵營的營長王耀東。
可這時候,就聽見身后有人吵,
不多時,跑過來個戰士很年輕。
王耀東說:“大隊過河要安靜,
你們吵吵鬧鬧的怎么行?”
小戰士說:“營長,我們不是在吵架,
這里邊的緣由您細聽。
咱們搭設浮橋缺木板,
這位大姐,就扯斷了自家的瓜秧拆了瓜棚。
要把搭瓜棚的木板送給咱們用,
您說這事怎么行?”
王 耀東說:“大姐呀,這月份眼看瓜地就收成,
您這會兒毀了瓜棚多心疼啊!
這木板我們不能收,
請您拿回去成不成?”
大姐說:“我知道,咱們隊伍渡河缺木板,
可我家能用的木料只有這個瓜棚。
這瓜地都是紅軍分給我的,
這一個瓜棚還有什么心疼?”
“大姐,這木板我們不能要。
您的好意,我們心領了!”
“你們不要?那留給白匪打回來再搶走?
我丈夫,就是因為敵人的炸彈把命扔。
我的血海深仇我要報,
可我也只能做上這點事情。”
大姐的話音還未落,
不遠處,又來了位老鄉喊連聲。
“同志啊,我們家的門板寬又厚,
駕浮橋使用肯定行。”
王 耀東說:“老鄉啊,這十月份天氣越來越冷,
沒有門板,拿什么搪風啊?”
老鄉說:“哎!我門板送給紅軍用,
紅軍能給我遮蔽雨雪又擋風。
這門板就像我們老百姓,
盼你們早打勝仗早回程!”
“他說得對呀,紅軍同志,
為勝利,我也要竭盡我的所能。
來,我也捐上幾塊破木頭,
你們看看能用不能?”
王耀東一看,旁邊走過來位老大爺。
“啊?大爺!這是您的壽材怎么能行啊!”
“哎!不就是幾塊棺材板兒嘛,
有什么能行不能行?”
“大爺,我愿意您老長命百歲,
可您今年也是須發皆白在高齡了。
這……”
(白)“怎么?看不起我老漢?
我老漢今年70整,
我看呀,我能活他個90還掛零。
我要看著白匪怎么完蛋,
我要看著土豪怎么吹燈!
我要看著紅旗怎么插遍滿天下,
我要看著全國解放怎么成功!
到那時,老漢我挺直了腰板還勞動,
為咱們自己種田打魚搞收成。
今天這幾塊板子我捐出去,
那 時候,咱們隊伍上再還我個棺材還不行嗎?”
大姐說:“是呀,我還把南瓜煮成粥,
你們喝上一口再出征吧!”
王耀東,感動得滿眼含熱淚,
莊嚴地就把軍禮行!
“鄉親們,我向你們提保證!
我們一定奮勇殺敵多立功!
要把土豪劣紳全消滅,
要把反動派徹底給肅清!
到那時我們再回鄉,
回鄉看望續鄉情!”
說話間浮橋已架好,
戰 士們,健步如飛踏上浮橋沖向對岸沒出一點聲。
這時候,于都河上也有了動靜,
原來是,于都的百姓都來送行。
這邊看,夫妻合力搖船櫓,
那邊看,父子撐槳水上行。
咱們紅軍戰士上了船,
一篙撐開,快速行動似雷霆。
但只見,一條條漁船排成隊,
一座座浮橋似長龍,
一隊隊戰士過河去,
一頭頭猛虎把岸登。
船接船,船挨船,
船開船跑船追船,
追上去還不消停,
一只一只賽飛騰。
只見那,漁船飛渡蹭蹭蹭,
紅軍過橋騰騰騰,
敵機盤旋扔扔扔,
戰士沖鋒噔噔噔!
這個蹭蹭蹭,這個騰騰騰,
這個扔扔扔,這個噔噔噔。
大隊紅軍過河去,
集結出發又出征!
開啟了萬里長征第一步,
英勇善戰鋼鐵兵,
突破了千難與萬險。
工農紅軍大長征!
從于都,到陜北,
播撒了革命的種子遍地紅。
于都百姓,目送紅軍過河去,
潸然淚下都動情。
他們似看到,敵人潰退敗千里,
似看到,紅軍乘勝再進攻!
似看到,赤旗招展遍天下,
似看到,祖國山河一片紅。
似看到,新中國昂首巍然立,
似看到,強大的祖國在飛騰。
這正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于都飛渡顯英雄!
點評:
快板書以“說”為主,每一個曲目都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在竹板節奏的伴奏下述事抒情,通過故事塑造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物形象,表現一個特定的主題。快板書《集結出發》以其生動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緊湊的情節,展現了快板書“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特點。
有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各具特色。如紅軍工兵營營長王耀東,三十來歲,年輕有活力,兩眼爍爍似銅鈴,胳膊肌肉發達,展現出紅軍戰士的干練與英武。還有于都的大姐、老鄉、老大爺等百姓形象。大姐為了支持紅軍渡河,毅然拆掉自家瓜棚捐木板;老鄉主動送上自家門板;老大爺更是要捐出壽材,再到送行的于都百姓,他們不僅有著各自的身份和背景,更在故事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和情感,體現了于都百姓對紅軍的深厚情誼和無私奉獻。
有事。作品以紅軍八萬余人集結于都準備跨河長征為背景,講述了紅軍戰士在于都河上架設浮橋、夜渡于都河的英勇事跡。從紅軍抵達于都縣開始,到架橋、渡河、拆橋,再到百姓的支援和送行,每一個情節都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情節緊湊,扣人心弦。
有情。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真摯而深刻。百姓對紅軍的熱愛和支持,紅軍為百姓著想,不愿接收百姓的物資,以及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英勇無畏的精神,紅軍戰士與百姓之間的魚水情深,都通過生動的語言和情節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王耀東最后感動得滿眼含熱淚,并向百姓莊嚴行軍禮,承諾奮勇殺敵,回鄉看望,進一步升華了情感。
有趣。該作品語言通俗易懂,節奏明快,富有韻律感。如“只見那,漁船飛渡蹭蹭蹭,紅軍過橋騰騰騰,敵機盤旋扔扔扔,戰士沖鋒噔噔噔!這個蹭蹭蹭,這個騰騰騰,這個扔扔扔,這個噔噔噔。大隊紅軍過河去,集結出發又出征!”運用重復的詞語和押韻的手法,增強了趣味性和表現力。作品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有一人,屹立在河岸似青松”“一條條漁船排成隊,一座座浮橋似長龍”等句子描繪了當時的場景和人物形象,使得作品生動形象。
(點評人: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