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夕,曲江區域鄉掀起了制作竹筒粽,粽子熱潮,傳承這一美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習俗。據南朝梁化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5月5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這便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竹筒粽”。
一直以來,我國許多瑤民上山打獵或干活時,會帶上竹筒粽(飯)作為午、晚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便開始將竹筒粽里的粘米換成糯米,加上一些精美肉類和冬菇、木耳之類的食材,漸漸演變為今天的竹筒粽。
曲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筒粽”的傳承人—廣東果果秀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韶關市 “三八”紅旗手徐年秀,對當地的“竹筒粽”進行了改革創新,以適應大眾化的需求。該公司制作的竹筒粽的材料質量上乘,以糯米、茶樹菇、粉葛、香菇、綠豆、紅豆、臘肉、豬肉、咸旦黃、花生等當地自產天然綠色食材為主,把竹和食物的鮮美完美融合起來,清香撲鼻、美味可口。這一特色產品,目前已走出山區,銷往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