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隊伍,一臺戲,一個舞臺,就成了紅色文化的陣地。
6月21日晚,茂名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和茂名市老干部局、茂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茂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電白區老促會、坡心鎮委鎮政府協辦,茂名市老干部歌舞團承辦的“紅色文化進老區,助力‘百千萬工程’文藝演出活動”,走進革命老區電白區坡心鎮高圳車村,為老區群眾送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化大餐。
當藝術的春風吹拂鄉村沃野,不僅讓老區人民享受了藝術的愉悅、感受到藝術的力量,更讓紅色文化在廣袤的鄉村拔節生長,迸發出勃勃生機。
“紅色文化”下鄉別樣紅
華燈初上,暑氣漸消。在坡心鎮文化中心廣場上,離“紅色文化進老區,助力‘百千萬工程’文藝演出活動”正式開始還有不到一小時,附近村民攜老挈幼,紛紛涌到廣場上、舞臺前,坐在現場準備好的凳子上,早早地搶占看戲的最佳位置。尤其是小孩子,興奮地圍著舞臺跑來跑去,期待好戲開場。
78歲的中坡村村民李根,住處離文化中心有2公里遠。他得知演出消息后,提早吃完晚飯,馬上騎上自行車趕來現場。
“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政策好、方式妙,紅歌就是要人人傳唱,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朗朗上口的歌聲講好紅色的故事,潛移默化中激發愛國情懷,也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活力。”高圳車村一位村干部說。
茂名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羅明介紹說,之所以選擇在坡心鎮高圳車村演出,是因為高圳車村是電白區革命老區的杰出代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電白縣重要的革命據點和交通聯絡站,是中共茂電信工委(高州地委)和電白縣黨組織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是中共華南分局向電白輸送黨員及交接組織關系的中轉站,是解放前夕電白縣委機關所在地,在電白的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該革命據點建立到1945年1月,電白黨組織先后在霞洞、林頭、沙瑯、羊角、馬踏、坡心、沙院、觀珠、那霍等分別建立地下聯絡據點。眾多的地下革命活動據點,為黨的隱蔽斗爭創造了條件,包括從該據點走出的李嘉、梁之模、鄭奎等無數革命英烈的壯烈犧牲為電白甚至為南路革命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先輩們的不朽功績,永遠值得后人懷念;他們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賡續傳承。
“紅色力量”磅礴氣勢潤民心
歌聲嘹亮頌黨恩,攜手奮進新征程。當晚7點,茂名市老干部歌舞團的演員們身穿紅軍服、精神抖擻地拉開了演出序幕,歌詩舞《軍民團結向前進》讓在場群眾叫好連連。舞蹈《紅船向未來》、男女聲小組唱《人民軍隊忠于黨》用舞蹈與歌曲相結合的表現形式高度凝縮了時代背景,讓觀眾在感動中打開記憶的閘門、在震撼中回溯歷史的潮涌,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歡笑聲。
羅明、熊桂芬男女聲對唱《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把觀眾的思緒拉到了美麗的西沙群島,激發了大家保衛祖國領土的昂揚斗志。
表演唱《家和萬事興》、女聲獨唱《父老鄉親》余音裊裊,引導當地群眾感悟鄉村歷史變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以新氣象、新作為讓家鄉更有活力、更具魅力。老少同樂心向黨,紅色血脈代代傳。
飛揚的歌聲、閃亮的舞姿、奔涌的激情、深情的祝福,男聲獨唱《做習主席的好戰士》、舞蹈《古風神韻》、女聲小組唱《幸福中國一起走》、、舞蹈《江南雨巷》、男聲獨唱《咱老百姓》、舞蹈《集合在黨期下》、女聲獨唱《我愛你中國》等精彩節目,用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歌聲帶領人們重溫了歷史,展現了當下幸福的生活。
歌伴舞《祝福祖國》把演出推向高潮,廣場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洋溢著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樂觀向前的氛圍,處處流露著老區人民對當下幸福生活的贊嘆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整臺演出精彩紛呈,全程掌聲不斷。觀眾們目不轉睛地注視,不忍錯過每一段精神表演,不少現場觀眾高舉著手機,還將自己喜歡的節目錄制下來。
“我以前對革命老區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通過觀看這次演出,我覺得意義非凡,能夠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曾經在這里浴血奮戰的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光輝歷程,充分感受到老區人民的無私奉獻,深刻體會到我們黨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在現場觀看演出的一位年輕觀眾非常感慨。
電白區坡心鎮鎮長李少強表示,此次送戲下鄉活動,極大豐富了坡心鎮廣大老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助力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真正將文化惠民、服務百姓落到了實處。送戲到革命老區,看似只是演出地點的變化,但背后卻是讓更多群眾能夠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紅利,實現服務均等化的良苦用心。
“紅色精神”傳承永不休
電白區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潘炎介紹說,承辦演出的茂名市老干部歌舞團,是茂名市最優秀的業余文藝團體。他們多年來無私奉獻,德藝雙馨,演出的節目有的曾獲得全國、全省的各種獎項,有的節目曾代表國家出國演出。他們的節目富有正氣感、藝術感。
“我們的每場演出都是義務的,我們的團員大多是退休干部,年紀最大的已經78歲。”茂名市老干部歌舞團團長吳妙珍介紹說,我們的所有節目都是自編自演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于2018年獲廣東省中老年舞蹈大賽金獎、創作銀獎、組織獎;在北京參加感動中國2018群眾文化藝術周暨“群文杯”第九屆舞蹈電視展演總決賽獲金獎(金靴獎)和優秀組織獎;2019年4月,參加中泰文化藝術交流周榮獲總分第一名。這些年來,市老干部歌舞團堅持身體力行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積極開展和參與眾多文藝宣傳活動,送“藝”到縣市區、到機關、到軍營、到學校、到企業、到老區。
廣東省源流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謝佚芳看完演出后十分興奮。他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文藝惠民,送戲下鄉,讓廣大老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豐富起來,這是老區工作者的社會職責和時代使命。從送戲到老區,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深入農村、貼近農民,不僅推出具有充滿正能量、紅色元素為主流,深受村民喜愛的文藝作品,豐富了老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在每次萬人空巷的演出中,帶給臺下無數老區群眾藝術熏陶,培養的不僅僅是村民們的文藝審美,更重要的深植愛國情懷在鄉村青少年一代的心里。紅色文化進老區的熱潮,也成為文化下鄉的一個標桿,引導更多文藝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從而形成一股新的鄉村紅色文化建設力量。
記者注意到,在近千名觀眾中,年輕人和少年兒童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他們全神貫注地觀看演出,每當臺上演員使出渾身解數,演到精彩處,臺下都傳來一浪接著一浪掌聲,這些掌聲很多都是來自年輕人。在每一次鼓掌和叫好中,年輕人心目中積累起對紅色藝術的熱愛,豎立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
“演員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吳妙珍開心地說,紅色文化的傳承更多是來自潛移默化的。我們送來的是一場“小戲”,唱響的是紅色文化融合、鄉村振興的“大戲”,只有演員與觀眾不斷靠近、交流、雙向奔赴,紅色文化才能在老區群眾中扎根發芽。這些年輕人,未來也許會成為新一代紅色文化的傳播使者。這樣我們的演出就有價值了。
羅明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強紅色文化進老區,助力“百千萬工程”文藝演出活動,在茂名市各個縣區的老區鎮都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