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許多父子、兄弟、夫妻一起鬧革命的紅色事跡。在吳川市長岐鎮鄭山村,就有一對“革命兄弟”—“一門雙烈”大哥李蔭華、二弟李蔭民,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李蔭華:掩護戰友戰斗至最后一刻
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掃蕩茂、化、吳、梅邊區。那時候,李蔭華在吳東北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李蔭民在化吳邊境開辟新區,兄弟倆都是中共黨員。李蔭華是吳、化、梅邊區副區長兼吳東北武工組組長,李蔭民是吳、化、梅邊連指導員,常常與敵人發生遭遇戰。
1947年3月1日,李蔭華率領武工隊在樟鋪三浪、博厚等村活動。反動派糾合了700多軍警前來“圍剿”,李蔭華把隊伍撤進山坳,尋找機會突圍。吳川沒有崇山峻嶺,山不過是蜿蜒的丘陵小溝,武工隊就憑這“天險”與數十倍于我的敵軍周旋。戰斗從早上相持到下午,敵人發起過幾次沖鋒,都給打回去了。眼看夕陽西沉,敵人急于要在入夜前結束戰斗,攻擊越來越瘋狂。
為掩護戰友突出敵人的重圍,李蔭華指定一位戰士代行指揮,把隊伍轉移到吳川金雞垌高塘嶺左側沙丘,自己一個人跑到右側沙丘向敵人射擊。敵人的火力被轉移了,戰士們得以安全撤出重圍,擺脫險境。而李蔭華在突圍過程中遭遇敵人密集火力,身中數彈而犧牲,時年22歲。
李蔭民:一人迎戰一個中隊
李蔭華犧牲的時候,李蔭民正率領武工隊在化縣附城一帶開辟新區。聽聞噩耗,李蔭民滿腔悲憤,他在新區發動群眾,懲辦貪官污吏,狠狠打擊敵人。
1948年1月5日,李蔭民帶領一武工小組進入化州縣梅北鄉封幫兒村,遭到敵軍張鐵漢中隊襲擊。他率戰士們舉槍向敵人猛烈掃射,但終因敵眾我寡,被迫撤退。全組6人,5人已撤出村外,李蔭民見還有1人未撤,便沖回村里去接應。李耀文等戰士見他孤身深入,也尾隨回村。在他們再次出村的時候,敵人已經逼近,李蔭民一心想著戰友的安危,便主動掩護李耀文等人撤退。他以一條駁殼槍迎戰敵軍一個中隊,在中彈負傷后仍然堅持戰斗,但因寡不敵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19歲。
老區村:傳承紅色基因展活力
如今,走進鄭山村,在村邊處,遠遠便能見到聳立的紀念牌坊。盡管時隔多年,碑體上的字跡刻上了歲月的痕跡,但細讀碑文,仍能被其中記載的李氏兄弟等先烈的歷史功績所感動。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鄭山村村民在南路黨龐達特派員的領導下,開展地下革命活動,涌現出李蔭華、李蔭民、吳振聲、林玉等一批革命積極分子共31人,其中12人參加抗日戰爭,8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鄭山村先后在1993年、1994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和吳川縣人民政府批準為“抗日戰爭革命老根據地村莊”。
“一個小小的村莊出了這么多革命先輩,這是我們村的寶貴精神財富。”鄭山村村干部李光華說,紅色文化讓老區村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煥發新生機。近年來,鄭山村被評為湛江市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