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整本書閱讀”
新課標指向下,“整本書閱讀”是對語文課程當中單篇閱讀、群體性閱讀的必要補充,也是學生提升終身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現階段的“整本書”視角主要是通過框架性的課程內容,建立起符合小學生中年級年齡特征的書本閱讀體系,通過在教材和大單元指向下的課外延伸閱讀,推動小學生在延伸閱讀過程中提升閱讀素養,促進語文綜合素質不斷發展。
二、整本書閱讀導讀價值探究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中年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整本書閱讀導讀課的出發點,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參與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前提。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會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思維更加活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教材中的閱讀文章作為主要根據點,通過課后延伸閱讀中的“整本書”進行閱讀、解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探索并總結出整本書框架性閱讀的方式,從而全面提升個人閱讀核心素養。
(二)擴大學生閱讀面
小學中年段是低年段至高年段的過渡時期,該階段學生的閱讀需求明顯增加,但其掌握的閱讀方法有限,閱讀能力也較弱。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導讀課的書籍大多經過了教師的篩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借助多元化的文本擴大閱讀面,繼而提升閱讀效率。
對學生而言,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對于長篇閱讀具有獨特的個人感知,對課內教材理解也能夠有所提升,使得整個閱讀學習過程變得系統、流暢且清晰,產生較大自信心,形成閱讀良性循環。且《十萬個為什么》一書則不限于某一類型的文本,能夠有效擴充閱讀知識面,在保證趣味性和生動性的同時增加閱讀者的知識厚度、深度與廣度,滿足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促進學生常識與機能的增長。
(三)引導掌握閱讀方法
整本書閱讀導讀課的目的既包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有所期待,又包括在導讀過程中向學生傳授有用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想讀書、會讀書。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期間,因閱讀需要、任務以及內容等存在差異,有的書籍適合采用精讀策略,剖析書中細節;有的書籍適合猜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的書籍則適合略讀或跳讀。在導讀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多種閱讀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長篇類閱讀相較于教材的中長篇或短篇閱讀,更具有整體結構性和趣味性,同時幫助學生為未來學術類文章等“長難文”閱讀積累有效經驗。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推薦書目《十萬個為什么》,該書當中通過不同類型的問題、充滿貼近生活情境的描述,帶有科普類意味的文章,為學生展示了更加豐富的科學世界、社會世界。既能夠有效抓住學生求知欲望較強的身心發展特點,以生活為基礎出發,既立足于教材,貼近生活的特征,又滿足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探索的欲望。
三、以“整本書”為主的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一)由教材到延伸,保障“有效閱讀”
在小學中年段語文整本書閱讀導讀課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在教學的基礎上拓展閱讀資源,延伸閱讀教學內容,借助課外教學素材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整本書閱讀”可以通過豐富的閱讀活動體驗,形成“雙線”延伸閱讀體系,讓課外的讀物輔助課內教學,雙管齊下。例如,教師和學生共同整理出有效體驗《十萬個為什么》的方法和閱讀框架,學生在情境中閱讀,在體驗中閱讀,充分發揮個人閱讀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富有生活氣息的案例和科學故事。
教師通過數字化平臺輔助學生進行“原生態”閱讀,形成閱讀中對文字主題的有效體會,避免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生閱讀惰性或者閱讀依賴性;再如繪制思維導圖,借助導圖形式梳理文章復雜的關系和精深的結構線索,獲得思辨性的閱讀體驗,閱讀后學生必須完成在線章節小檢測,題目設置簡單有效。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章節檢測與課堂討論區隨時隨地給予教師反饋,教師可從反饋數據中把握學生閱讀進度與閱讀能力,根據學情進行教學調整,線上課堂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空間。做到從課內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又由課外的閱讀體驗和技能輻射課內教學,學生能夠將閱讀的實踐技能融合到課堂中,提升學習效率。
(二)由閱讀到思考,保障“進階閱讀”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短篇單體文章,其連貫性和整體性更強,在活動中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精深的思考”,達成閱讀環節的“閱讀、思考、感知”三位一體,推動學生的閱讀技能螺旋式上升。學生閱讀一個階段后,組織線下交流研討,進一步鞏固閱讀成果。研討圍繞一到兩個主問題進行研討,引導學生“精深地思考”,主問題內容多樣,例如《十萬個為什么》中有眾多有關人體、生活、食物的常識,通過閱讀后進行線下研討,達到線上導讀課的延伸與拓展,線上初讀、線下圍繞主問題研討、線上評論區討論,形成循環互補。
該階段的讀書和第一階段的讀書則發生了本質上的不同,第二階段的讀主要在文章深層含義或是對文章藝術性表達和情感表達上進行深度理解。通過對這類型文學魅力的解讀,能夠幫助讀者更好理解文章深層次含義,并且產生個人主觀看法,便于后期推廣過程當中互相交流,借助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促進“讀、思、達”的良好閱讀循環、螺旋式上升。
(三)以“讀”為起點,通過多元活動推動核心素養
除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閱讀框架的指導外,教師圍繞“整本書閱讀”開展各類豐富的閱讀活動,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推動核心素養形成。
例如,設置班級閱讀角,共享書籍資源,通過在班級當中營造氛圍良好、互相鼓勵、互相分享的閱讀氛圍,以讀書會、讀書分享日等活動作為媒介,為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奠定基礎;或在寫作活動中開展閱讀教學“讀、寫”活動,以說促讀,以寫促讀。例如圍繞“生活中的健康”一章節進行課外閱讀研討活動,讓小學生扮演成一位學術人,通過“談一談”《十萬個為什么》中的觀點等活動,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梳理、交流與展示,將感性理解升華為理性研究。在交流與展示的互動中,學生將自身生命體悟圍繞文本中價值體系展開對話,多元整合,構建閱讀經驗,將感性理解升華為理性研究,提高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促進語文學科內外部資源的整合。
課堂內外的“整本書閱讀”策略,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共育視角將“整本書閱讀”理念輻射到更寬廣的區域,通過和社會各組織群體進行合作,組織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及家長感知到學生的閱讀經驗不斷豐富,感受到學生的點滴進步。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東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