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大概念教學的內涵
大概念教學旨在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某一學科或領域的大理念和思想,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大概念極具概括性和綜合性,能夠對過多的碎片化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同時促進單元內容的融合,加強知識銜接。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中強調通過學科大概念圍繞主題開展單元教學,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信息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合格中國公民。
二、教學目標理論以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是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是對旨在通過課堂教學后學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的具體闡述。美國教育家馬杰提出的“ABCD 理論”指出,設計教學目標需要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學習者、行為、條件、標準。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目標應更加注重分析、評價以及創造層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2020 年修訂的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凝練,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信息全球化的時代,信息素養與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并重,是新時代人們的基本素養之一。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作為信息素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大概念教學目標設計
本設計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 1《數據與計算》第三單元《認識數據》為例。
1.凝練大概念
大概念的凝練需要考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水平以及聯系學術前沿等多方面因素。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四個核心大概念包括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認識數據》這一單元包括數據編碼、數據與結構、數據與系統、加密與解密四個小節,主題都是圍繞數據的認識與處理。因此,確定本次教學的大概念為“數據處理”。
2.細化單元目標
在“數據處理”的大概念下,涉及的知識包括:數據收集、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轉換、進制轉換、數據編碼、數據類型、數據結構、數據存儲、數據庫、數據加密、數據解密等。這些知識較為瑣碎,但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和連貫性。
3.教學目標設計


四、大概念教學目標評價
大概念教學是一種將重要的概念、原則和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通過大概念教學,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對于大概念教學目標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 知識理解:評價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程度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測驗、作業等方式來評估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大概念,并能夠將其應用到實際情境中。
2. 技能應用:大概念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強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評價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應用大概念的能力是必要的。
3. 思維發展:大概念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如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項目實踐等活動中的表現,可以評價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
4. 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于大概念教學的成功實施至關重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對學習任務的投入程度來進行。
五、大概念教學目標設計對策
大概念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大概念教學目標設計時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學目標模糊抽象、重點不突出、主體不明確等。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對策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
清晰、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依據。在實際教學中,小組討論或者自主探究時,學生會感到迷茫,形成團體迷思現象,不利于個體價值的發揮。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有重點的學習,提升教學效果,發揮大概念教學的最大效益。
2.教學目標生活化
將抽象、復雜的知識情景化、生活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淺顯易懂的教學目標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從而進行深度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3.轉變教學目標設計觀念
從單純重視知識的識記轉向知識的實際運用與創新型發展,落實核心素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學習風格,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
4.重視教學目標評價
評價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教師經常性反問有助于引發深入思考。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反思和調整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理清教學思路,提高教學目標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深挖學科大概念的內涵與價值,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楊雅雯 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鄭寬明 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代文 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