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是推動教學方式改革、實現教育擴優提質的重要途徑。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相關學科知識,通過合作探究深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學習自主性過高;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探究活動表面化;思考深度不足等問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對傳統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并提出更加高效的教學策略。
一、尊重學生主體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若想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就應注意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自己的主體思維,從而真正轉變自身的定位,以便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時,還要采用適當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思政知識,這也是學生走出深度學習的第一步。
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一章節的知識時,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識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對該章節知識的興趣。基于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深度學習,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在課前組織學生開展生活調查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積極與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進行交流,詢問他們年輕時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信息,還要與現代社會生活進行對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調查結果展示出來,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對改革開放產生一個初步的印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采用層層設問方式,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使得學生能夠逐步加深對改革開放知識的理解。例如,“改革開放進程涉及哪些階段及特征是什么?產生了什么影響?如何看待改革開放的地位?”通過這些層層遞進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對相關改革開放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從而不斷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助力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預期效果。
二、組織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若想強化深度學習效果,就需要結合思政課程知識內容,合理設計相關知識問題,借助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為學生講解思政知識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夠達到深度學習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師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組內能夠與其他成員共同思考、探究及分析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實現不同思維之間的碰撞交流,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以“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一課為例,在對該章節的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不僅要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使其能夠對中國和西方國家政體進行對比分析。教師可以將美國大選設為探究主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對美國大選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呈現豐富的信息和材料,包括美國大選的流程、要求等,讓學生結合這些資料信息對美國大選的本質進行分析。通過全面且深入分析,通過合作討論學習,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始終堅持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三、開展深度探究,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要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就需要采用合適的方式,深入挖掘知識內容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幫助學生認識思政知識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縮短學生與思政知識之間的距離。教師要結合歷史、地理等相關學科知識,拓展課程內容,促進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所學知識,幫助他們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元素,結合具體的教學知識內容設疑,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進而推進深度學習進程,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以“堅持新發展理念”一課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時,要為學生呈現經濟發展的相關實例,并組織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在確定經濟發展研究的具體事例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及渠道,收集各種數據信息,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在課堂上,一方面教師要設置真實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來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知識,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學生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然后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的成果進行對應分析,幫助學生解答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疑問,同時也能夠借助直觀的生活事例深度理解相關理論知識,這既能促使學生認識到思政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重要作用,也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其能夠學會在生活實際中應用所學的思政知識。
四、開展綜合性評價,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學時,不僅要重視教學質量,還要關注教學評價,通過科學的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在深度學習中的缺漏,進而完善深度學習過程、提高深度學習效果。若是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評價,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自主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在教學評價中,需要確保公正性、全面性,使其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可,進而發揮出教學評價的功能作用。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課為例,教師在完成講解任務之后,可以結合已學的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摸底考試。結合考試結果、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作業完成度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可以采用量化評價方式。通過全面性的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問題,教師也能夠明確教學中的不足,進而結合實際學情,對教學計劃及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學生也能主動改善自身的學習缺陷,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傳遞人文情懷,強化政治認同感
思政課程是達成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開展思政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良好的思想價值觀、政治認同感,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同時,要引導學生審視社會現象、政治事件,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價值判斷力,指導學生形成獨立、理性的政治觀點。以“方向決定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歷史內容,設計出相應的時間軸,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等予以全面呈現,幫助學生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進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