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畢業于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曾任黑龍江省公安廳《警官》雜志總編,在《法制日報》《人民公安報》《黑龍江日報》《啄木鳥》《北方文學》《小說林》等報刊發表文字作品百余萬字;出版報告文學集《守望安寧》,散文集《沒有寫出你的名字》《珍藏的記憶》等。
“干打壘”這種房屋多見于20世紀50年代的北大荒,而我就曾住在這里。
“干打壘”建筑的特點是便捷,可以就地取材。父輩們建造“干打壘”房子時,會先將兩條長木板固定成和墻體一樣寬的木槽,再將黏性十足的黃土均勻地撒在木槽中,一層黃土、一層羊草,直到填滿。隨后,大人們便會掄起木榔頭,喊著號子,用力向木槽中砸去,直到黃土和羊草完全固定成塊兒。
老人們說,混雜在黃土里的羊草能夠像筋骨一樣,讓墻體更加牢固。打完一層后,在新的高度重新固定木槽,如此循環往復,一面墻就建成了。至于“干打壘”的房蓋兒,同樣是就地取材。家鄉有一望無際的蘆葦蕩,人們在架起房梁后,會整齊均勻地鋪上蘆葦,再抹上厚厚的一層用堿土和(huò)的泥,這樣的“干打壘”就可以入住了。
家鄉的“干打壘”給我留下了很多溫馨的回憶。北大荒冬天的氣溫常常低至零下三十攝氏度,“干打壘”密不透風的墻體,為人們提供了港灣。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伴著一盞小油燈,開始了人生的閱讀之旅。晚上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會躺在火炕上,享受著濃濃的親情,溫暖而幸福!
這里的每一家都很珍愛“干打壘”這種房子。大人們會將屋里的墻壁用細沙抹得平平的,再用白灰粉刷一新,過年的時候還會貼上幾張喜慶的年畫。他們還會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對房屋進行維修,在外墻和房蓋兒抹上新泥,墻體用黃土,房蓋兒用黑色的堿土,整齊劃一。
20世紀50年代,大慶油田被發現。在油田建設初期,為了節約資金,全力保證油田生產,許許多多的石油工人和家屬就住在“干打壘”的房子里,這也形成了“干打壘精神”,一直留存在大慶石油人的心中。
住在“干打壘”房子里的家家戶戶相處得像親人一樣,無論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大家都會熱心幫忙;無論誰家有了好吃的,總會想著分享給鄰居們。即使歲月流逝,家鄉的“干打壘”、家鄉的人情味、家鄉的寶貴精神都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