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所創作的故事畫。畫面描繪了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神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云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神飄然而至,時隱時現。后段畫中,洛神駕六龍云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舍,無奈之情顯現于畫面中。
此圖分段描繪了賦的內容,構圖連貫,設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有勾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正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之畫風。此圖從畫法、絹、色等方面進行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
《步輦圖》
《步輦圖》乃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了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圖卷右半部分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畫家為了更好地凸顯唐太宗的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一是以宮女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秉燭夜游圖》
《秉燭夜游圖》為宋代畫家馬麟所繪。畫中一輪明月朗照山間園林,園內的亭、廊將畫面分為明月當空、遠山如黛,以及燭影搖曳、花枝扶疏兩個部分,構圖奇巧。畫中銀燭高照、海棠嬌美、月華如水、香霧曲廊等意象讓人不由得聯想到蘇軾詠海棠的名句:“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全圖以畫境營造詩境,用詩情襯托畫意,詩畫互釋,雋永清新。
《秋郊飲馬圖》
《秋郊飲馬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鞍馬人物畫的代表作品。畫作以幾棵秋樹交代時令,樹干有篆書筆意,蒼勁古樸;堤岸青綠敷色,含蓄渾厚;十匹駿馬,或奔馳,或嬉鬧,或飲水,神態各異。
《桃源仙境圖》
《桃源仙境圖》由明代畫家仇英所作,繪出了山水潔凈秀潤、隱者仙風道骨的避世幽景。近景高士風采翩然,古松懸藤掛蔓;中景煙霏霧靄,山勢峭拔,旅人登山;遠景峰巒奇峻,松林蔥郁,亭臺樓閣若隱若現。全圖設色明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是明代青綠山水畫中的代表作。
《掛蘭圖》
《掛蘭圖》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沈周。掛蘭是巖壑深處的一種懸根而生的花。此花一莖數苞,近于蕙蘭,《掛蘭圖》描繪的便是其芳香暗持之態。全圖乃畫家興之所至、草草而成之作,故而更顯筆墨靈動,堪稱一幅寓意平淡卻耐人尋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