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遵義面館”,父親情不自禁地抖出一句家鄉話:“你好,煮碗面!”
坐定后,父親問:“老板,你也遵義的?”
得到老板的肯定回答后,父親的眼里閃出一絲難以察覺的光。
面來了,乳白豆漿煮黃金面條,綿軟豆花如白云縹緲,蘸水碟中,臊子玲瓏紅亮,宛如琥珀,綴以幾朵香菜,色如翡翠,異香沁脾。氤氳的熱氣里,父親和我大口嗦著面,品嘗著這難得的家鄉美味。
已經有多年不曾回遵義老家,在偌大的天津城里,要尋得一家正宗的家鄉菜館以慰鄉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日前,父親神秘地告訴我,他發現了一家遵義面館,周末要帶我去嘗嘗。我不置可否,但看到他興奮的樣子,我就明白了:他想家了。
遵義,赤水河邊,我的老家。每次過年回老家,父親總會一邊吃飯,一邊給我講遵義的故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這些紅色故事便也伴著家鄉的美味鉆進了我記憶的深處。
趁著干活的空隙,年輕的店主走出來,用家鄉話和父親攀談:“以前都沒見過您,第一次來吧?我們這里的味道是不是很正宗?”不等我們回答,店主就熱情地介紹起自家的面來,“我們用的是遵義本地產的土黃豆,點豆花用的也是遵義本地的酸漿,還有這油辣椒……”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語氣里透著自信。店面不大,卻被收拾得整潔有序。開放式的廚房挨著就餐的桌子,廚房里忙碌的想必是老板娘了,她正麻利地往大鍋里下面,動作嫻熟。
“爸,咱們什么時候回老家?”我把面在蘸水里浸了浸,送進嘴里。
“今年。今年一定要回!”
“今年一定要回家呀!”店主也附和著。店主的一句話仿佛一張用希望編織成的鄉愁大網,把食客們的心都收了過去。大家都在埋頭吃面,眼睛里似乎都有難以察覺的光。
“你好,煮碗面。”又一位聊慰鄉愁的城市游子進了屋。
店外,梧桐老樹的枝丫輕輕搖曳,似乎被這鄉情感染,那一抹綠變得更加濃郁蒼翠。
【天津師大濱海附屬學校八年級(1)班】
●點評
作文開頭干凈利落地引入一個尋常的場景,“父親”眼里閃過的“難以察覺的光”,引起了讀者的好奇。文末點題,以又一位顧客的進入結尾,首尾呼應,構思精巧,立意深刻。整篇作文語言流暢,用詞準確,切合語境,頗見文字功底;內容敘述清晰,細節刻畫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