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的一個周末,我沿向陽路散步,耳邊傳來一陣陣幼童整齊的讀書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駐足細聽,辨認讀書聲的來處,是來自蒲西街道向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經詢問樓下商鋪老板,得知這是向陽社區舉辦的“傳承美德國學班”在授課。
由于我也是國學愛好者,便拾級而上,在教室門外的長椅上坐下,當起了旁聽生。授課結束,從教室里走出來二十多名小學生,還有七八位學生家長。我從幾位學生家長口中獲知:向陽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為弘揚傳統文化,方便社區少年兒童學習國學知識,免費舉辦了國學班,每周周末上午授課,來學習的學生是向陽社區及附近小區四歲至十二歲的孩子,授課老師是退休黨員干部張洪俊。
聽幾位學生家長講,他們本來只是到放學時來接孩子的,有時來得早了還正在上課,就在教室后面坐等,邊等邊聽,感覺老師講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讓人受益匪淺。他們幾個慢慢就聽上癮了,所以只要有空閑,就隨著孩子一起來學習。“沒想到,在國學班,我和兒子成同學啦。”一位手拿筆記本的學生家長風趣地說。
待學生和家長下樓后,我走進教室,看見張洪俊老師正在翻閱學生的作業。經過與張老師交談,知道他居住在向陽社區億隆國際城。上學期間,他常聆聽王立群教授的課,受大師的熏陶,那個時候就喜歡上了國學,平時又愛閱讀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積累了不少國學知識。2018年9月,向陽社區“兩委”領導想舉辦國學班,要尋找輔導老師,他正好退休,想發揮余熱,就主動請纓,擔當起了授課老師,這一干就是六年之久。
張洪俊老師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為了系統掌握國學知識,更好地教授傳統文化,達到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他對經典原文及注解都逐字推敲,對涉及的故事都要核實出處,認真備好每一課。
針對學員都是小學生和幼兒的情況,張洪俊老師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將誦讀經典與古漢語知識結合起來,穿插進古代人物、歷史故事,既注重知識性又增加趣味性。講到哪個知識點,就說一些與之相關的故事。比如,他講《論語》的時候,就敘述孔子周游列國時,到長垣看望時任長垣縣令子路三稱其善的故事,聊長垣被稱為“三善之地”的由來。長垣提出創建“君子之鄉”,他結合國學內容,談孔子與蘧伯玉“君子之交”的故事,講述長垣與君子之間的淵源。加深了孩子們對家鄉歷史和現在的了解,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的情感。他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教育孩子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愛黨愛國,刻苦學習,報效祖國,做一個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的人。
張洪俊作為向陽社區黨員先鋒隊的副隊長,每逢黨的節日,他就在社區積極宣傳紅色文化。他主動擔任紅色廣場的義務講解員,翻閱大量的黨史資料,撰寫了《開天辟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演講稿,在社區廣場為大伙兒義務講解,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黨史學習教育,讓大家永遠感恩黨,堅定信念跟黨走,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
張洪俊積極參與向陽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組織的有關活動,為社區出謀劃策,社區組織的文藝演出、紅色教育等活動,他都親臨現場指導。他還擔任一些社會公益組織的職務,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系列活動、長垣書畫研究會組織的街頭義寫、市文物保護協會的廣場宣傳現場,都有他的身影。
張洪俊退休后本可以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他熱愛公益事業和傳統文化,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無私奉獻社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不忘初心,堅定信仰,多做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事。”張洪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退休黨員的責任擔當,譜寫著“退休不褪色,離職不離黨”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