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坐落著一座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同里。它以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格名揚海內外。去年5月2日,蘇州親家邀請陪同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參觀游覽了這座古鎮。親家老劉自告奮勇當起了一名熱情健談的導游,帶著我們信步走進了古鎮深處,給我們講述著這里發生的故事。
親家老劉興致勃勃地說:“同里是江蘇最早,也是唯一將整座古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它的古樸淡雅,它的碧水連天,它的小河縈繞,它的古跡遍布,都是南方許多小鎮所望塵莫及的。如果說到了蘇州而不去看園林是一件憾事的話,那么,游江南古鎮而不去同里,同樣會讓你后悔萬分。”所以,古鎮同里,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印象之一:同里景色秀美。站在湖濱曠野極目遠眺,就會見到遠處青山依依,近處綠水悠悠,給人一種水曲風清、秀色可餐的美好享受。同里歷史上有八景、續八景,以及后四景等二十處自然景點,其中以近郊湖光水色等為景的,有長山嵐翠、九里晴瀾、林皋春雨、蓮蒲香風等;取材于鎮上生活的,則有南市曉煙、西津晚渡、東溪望月等;以古代寺觀建筑為景的有野寺昏鐘、法喜驕祥、洞真靈跡、西皈夕照等。而被稱為后四景的羅星聽雨、梅山香雪、松亭秋色、白云遺跡,更為這座古樸的小鎮增添了神秘的魅力。如今,古鎮仍保存著多處自然景點,這些景點以水襯景,清靜幽雅,悅人耳目。走進古鎮,仿佛身處世外桃源。
印象之二:同里名人多。據史料載,自宋淳祐四年(1244)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余人。一個小古鎮,竟先后走出了這么多狀元、進士、舉人,實在讓人不可思議。這些人中,比較有名的有南宋詩人葉茵,元江南財賦司副司寧昌言,明編修《永樂大典》副總裁梁時,明南京國子監學正、《吳江志》作者莫旦,清名畫家陸廉夫等,他們均生于同里,長于同里。除此之外,在同里還寓居過不少名流志士,有倪云林、姚廣孝、董其昌、沈德潛等,這些名家給這座千年古鎮又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印象之三:同里明清建筑、深宅大院多。歷史上許多官宦人家和文人雅士紛紛在同里建宅造園。據鎮志記載,從1271年至1911年,鎮上先后建成宅園三十八處,寺觀祠宇四十七座,數百戶士紳豪府之家的住宅都有一定規模。現全鎮仍保存有三謝堂、承恩堂、侍御第等十余處明代建筑,清代建筑較完整的有退思園、耕樂堂、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慶善堂等數十處。民宅中封火墻、石庫門到處可見,這些都是深宅大院的象征。
印象之四:同里水多、橋多。鎮上街河并行,橋路相接,東西走河,南北架橋,以河道為骨架依水成街,環水設市,傍水成園,巧妙地把河、橋、街、路、宅、園聯結在一起。鎮區水面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有十五條河流,河流上架著建于各個年代的古橋四十多座。在鎮上穿行,就像走進了江南古橋博物館,一不留意,你又站在橋上了。
印象之五:同里是一個天然的攝影基地。許多從事電影電視制作的朋友,送給同里一個好聽的名字—“天然攝影棚”。也就是說,在同里拍攝影視,不用花太多精力,就可以取得適合的鏡頭—一座古橋,一條老街,一片明清年代的建筑,一個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的后花園……十多年來,同里這座美麗的江南古鎮,不僅吸引了數百萬的海內外游客,也使大批的電影電視制作組前來取景,至今已有近百部影片在同里拍攝完成,小小古鎮,早已“走”遍世界各個地方!
同里不是夢!那遠離都市的寧靜氣息,那古風撲面的明清街,那參差錯落的古石橋,那雕梁畫棟的深宅院,那小巧精致的退思園,還有煙波浩瀚的同里湖,綠水環抱的羅星洲……同里讓人記住的東西真是太多了。當然,還有同里人的熱情好客,同里人種花養花的習慣……這就是同里—它淡泊而寧靜,讓你過目不忘;它飄逸而清秀,讓你深深眷戀;它古老而輝煌,讓你一旦與之相見,便從此再也無法忘卻。有人給同里下了這樣一個斷言:“說伊甸園,沒有它親切;說桃花源,沒有它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