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華,置身于茂林修竹之中,耳畔響起歡快的山歌,遠山含黛,近水含煙,田陌儼然,這般景象恍若夢中一相逢,讓人欲罷不能。
對于我,一都便是這樣的一個小鎮,雖然只是一面之緣,但那份莫名的歡喜油然而生。
遠眺窗外,仿佛看到了一都的山水來,山間的一縷青煙又飄到了我的眼前,竹山林海,流水淙淙,一方世外桃源般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此刻,我在遠方思念你。
前方的道路變得曲折起來,山雨洗刷過后顯得特別清亮。旅游車迂回穿梭,道旁的樹木飛快地向后方倒去,雨后形成的棉花團似的霧氣彌漫在連綿的群山之間,像極了宮崎駿畫風的夏天,廣闊無垠,清新浪漫。
接近岱山巖景區,便有繚繞的青煙和陣陣鳥鳴聲襲來。山雨初歇的午后,感覺不到濕熱,駐足、抬首,恍惚間穿越到了春季—山上蓊蓊郁郁的綠植給炎炎夏日平添了一絲涼意。我所在的城市是平原,一下子見到青山還是有些許激動,不過在當地人看來這些不過是稀松平常的事,福建可是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進得山來,方才發現岱山的鐘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峰鑲嵌在偉岸的山體之上,仿佛上天賜予的一顆顆光芒炫目的明珠,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風徐來,云霧漸漸淡了。四周的群峰在一線藍天的映襯下,格外俊秀。白色的云團在山腰浮動,墨綠色的山巒遠近高低,層層疊疊,融在藍天白云之中,構成了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山澗溪水潺潺,清泉汩汩,掬起一捧來,著實感到透心涼。聽聞導游介紹,岱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登過的山,既然是“朱圣人”登過的山,我們也就更加神往了。
古人云“望山跑死馬”,委實不假,岱山雖然不高,但山勢頗為陡峭。我們朝著“月蓬第一峰”緩緩地拾級而上,一停一歇間也是移步換景,大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勢。的確,最美的風景都在路上,一番努力,征服山巔,艱辛過程自不贅述。當站在山巔最高處“一覽眾山小”時,更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感。此時,陣陣涼爽的山風吹來,極目四望,四周峰巒疊嶂,美景盡收眼底,才深深體會到什么是累并快樂著。
這時,遠方似有縹緲的歌聲傳來,聲音有如發自天籟。同行的導游說,這是在唱山歌。我還是第一次現場聽到山歌,頗感興趣。導游說,這一點兒都不奇怪,一都的“劉三姐”“李大哥”數不勝數,他們都是唱山歌的高手,若是去了三嶺村,還可以現場聽到男女對唱呢。許多外地游客趕來三嶺,只是為了聽一首原生態的閩南特色山歌。
因為要急于趕去泉州,我便打趣導游現場給我們來一段。女孩毫不矜持,“嘿……三嶺風景不一般,對面一座大帽山……”空靈的聲音隨即向耳畔飄來,我疑心是從人間到了天上,又從天上再到人間,歌詞大意只略略記得這一句,余下竟無從想起。大家伙兒意猶未盡,正起哄讓導游再來一首,不遠處的旅游團傳來了“李子開花白苔苔,甘舊開花淡下來”的歌聲,好像要與我們一爭高下。細細回味,原來山歌的語言可以這般樸素,曲調也是那樣高亢、嘹亮、奔放。
導游介紹,在一都山歌中,情歌是數量最多的部分,大多是男女對唱,一問一答,隨機應變,頗能顯示雙方的聰明才智。聽聞當地正在打造“山歌小鎮”文旅項目,我以為這道獨特的景致,定會帶動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因為“山歌唱出好兆頭”!
天色將晚,一輪杏子般鮮艷的夕陽掛在連綿的山峰上,我們踏上回程路,車內播放的是許巍的《旅行》:“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間,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澗,看那晚霞盛開在天邊,有一群向西歸鳥……”
愿一都山水常在,山歌小鎮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