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境內是北茶馬古道的重要交匯點,這里風景秀麗,人杰地靈。據史料記載,康縣境內自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茶馬交易,一串串的商隊就像大地的脈搏。探究其貿易的由來,可以分為兩點:一是因為戰亂頻仍,各政權之間征伐不斷,需要大量的戰馬,但是中原地區的馬匹遠不如游牧民族;二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游牧生活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對于茶葉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中原王朝多地可以產茶,以至互通有無。也正是這種互補,導致了當時的中原王朝和各地的少數民族之間產生了茶馬貿易,開設專門的機構負責茶馬貿易,久而久之,貿易就成了民族交融的河流。
一、茶馬古道的起源
漢人“以茶易馬”,藏人“以馬易茶”,有需求就有供給,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茶馬古道的正式建立始于宋代的“以茶易馬”的互市制度。這一時期的茶馬大道主要為“青藏道”,即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而最早的茶馬古道可追溯到西漢時期。不產茶的地理環境,對于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的藏人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飲食結構的不同,使得茶水成為他們平衡身體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之中原的戰爭對于戰馬的需求,互市貿易的茶馬古道自然應運而生。茶馬古道不單單是古代官方的一種茶馬互市的交易,民間的聯系反而更加緊密,當時的很多客商帶著中原的大批茶葉等生活物資前往西北,在西北廣袤的大地上換取足夠多的牛羊馬匹運送到內地,以此謀利。在利益的驅使和現實的需要雙重驅動下,一條自中原大地的茶葉、食鹽、布匹、瓷器等物品與產自少數民族地區的騾馬、藥材和其他物品的交易路線就應運而生。這些商隊在橫斷山脈的山谷高山之間往來不絕,而這條聯通祁連山與秦嶺的小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繁榮,形成了一條聯通南北的商道,即“茶馬古道”。
二、康縣在茶馬古道歷史上的地位
隴南地區在兩宋和明清時期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地區。形成這種情況無非就是兩種原因:一是當時的隴南境內存在著大量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存在為茶馬的互市提供了市場需要;二是當時隴南境內道路交通的通暢,隴蜀道成為當時的交通干線,更是沿著這條干線延伸出遍布整個隴南境內的各條支線。隴南境內這條道路經過康縣的窯坪村、云臺鎮古散關及云臺鎮關溝門向北過西漢水可進入成縣境內,繼而北上蘭州。這條道路是歷史上隴南聯通西南、東南的重要通道,更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三、康縣茶馬古道遺址石碑的發現和確認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有關部門在考察中發現,望關鎮政府所在地西北100米處山埡的石貓梁上擱置著一塊殘缺的石碑,最終被專家學者認定為明朝的路碑。發現的半截兒石碑寬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有可辨認的碑額“察院明□”和碑文“巡按陜西監察(御史)……示知一應經商人……茶馬販通番捷路……”等字樣。
這一發現無疑是甘肅康縣文物普查的一個重大收獲。它證實:在甘肅康縣有著一條歷史底蘊豐厚,且繁忙的茶馬貿易通道。石碑的發現,讓康縣成為全國唯一有碑刻佐證的茶馬古道遺址。
歷史源遠流長,甘肅康縣境內的茶馬古道從窯坪村起步,經過如今的大南峪(古蘭皋鎮)、大山岔(古散關)、翻越險峻的喬家山到關溝門后,經寺臺后沿著大堡河過菜籽埡到達長壩鎮,直至望子關岔路后。一路可通禮縣,與陰平古道連接,一路可過河后成縣,沿著官道到達天水蘭州,遠至青海一帶。茶馬古道為沿路帶來了勃勃生機,帶來了繁榮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