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這個節令不禁讓人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更讓人回味起阡陌間綠意盈盈的清明草,以及香甜軟糯久繞舌尖的清明粿了。清明記憶里,除了常見的草長鶯飛、花團錦簇,更有那野地里的清明草。清明草又稱鼠曲草、寒食菜,綠色的葉面萌生綿綿的白毛,金黃色或淺黃色的小花朵點綴其上,不僅可作美食,還可作中草藥和染料。
清明粿是清明節祭祀先人的祭品,人們通過模具將愿望印在粿上,祈求祖先和神明的護佑和祝福。祭拜過后,吃下的粿,就如同許下的愿望得到神明和祖先的應允,一年都能吉祥如意、身體健康。而制作過程,更是一場視覺和味覺的雙重盛宴!乾隆年間的翰林院士袁枚曾在《隨園食單》中描述:“青糕、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可見其美。
清明草采摘回來后還要過水洗凈,焯水后放石臼中搗爛,然后拌入大米(糯米與秈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磨成的粉,再將搗好的清明草汁倒進早已準備好的糯米粉中,然后一家人其樂融融地揉面團,直到粉團變綠色為止。做清明粿的日子,家里總是熱鬧非凡。隔壁的王大媽、張嬸、趙姨都會來搭把手。父親和弟妹們抱著一堆粗柴到灶間,我就在灶膛里燃起熊熊的火。因為除了吃,其他的我都不會。
母親先是把大木盆、大蒸籠洗刷得干干凈凈,又把準備好的豆腐、筍、咸肉、腌菜等餡料準備好,再一一入鍋炒熟,最后,將餡料分別放到不同的盆中……這時候,大家一起圍坐下來,動手把餡包進去,隨著兩手的靈巧舞動,一個個收口折成花邊如木梳狀的清明粿就完成了。看到我們做的果子,弟弟妹妹們總是糾纏著要各種小動物形狀的果子,比如烏龜呀,小狗呀,小豬呀……但蒸出來只有小老鼠稍微像那么一點兒,但其他的動物就不那么像了。
做好的清明粿整整齊齊地躺在大蒸籠上,蓋上大木盆,置于旺火上蒸。不一會兒,就能聞著香味了。那特殊的清香味,洋溢著春的氣息,讓人身心俱醉。看著弟弟妹妹們圍坐一旁垂涎欲滴的樣子,我們一家子都笑得合不攏嘴。
相傳,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朝廷追捕。行至一村,朝廷設崗圍堵,防止給陳太平補給糧食。于是當地村民就地取材,采了清明草回家洗凈煮爛將汁水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綠色的小青團子,然后混在青草里送給了李秀成。脫困后的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小青團以自保御敵。自此以后,吃青團便成習俗并流傳至今。這種小吃主要用糯米粉和清明草做成,散發著一股獨特的藥草芳香,有著祛風除濕的功效,在清明時節雨多的季節,是最適合不過的美食了。
時光流轉,不光我們寧波有制作清明粿的習俗,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習俗。比如,潮汕有艾粿、紹興有艾餃、四川有清明菜粑粑……它們都是小小青團的化身,與其說是吃進肚里的鄉情,倒不如說是中華美德的傳承。每當清明時節,那一顆顆綠色的清明粿仿佛就是整個春天的象征。輕輕咬一口,就好像吞下了整個清明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