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長路漫漫,泥濘坎坷、崎嶇小徑、山重水復皆不可避免。《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要學會變通,反抗絕望。
在窮途末路中,我們首先要秉持樂觀的心態,學會轉念出新,想得通透。
李白歷經官場黑暗后,葆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灑脫;劉禹錫被貶謫多年后,葆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天真豁達;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葆有“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豁達超然;陸游遠離官場后,葆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活雅趣;毛澤東舉起“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精神火炬……反之,柳永流落塵世巷落,便選擇醉生夢死,沮喪不已,若不是他在晚年重燃樂觀心態、謀求建功立業之路,最后也不會有所成就。
可見,文人墨客們、偉人領袖們都在用樂觀的心態抵御來自現實世界的壓力。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說道:“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吾輩青年也應該在困境中不易其心,在逆境中不移其志,以心態樂觀為高,以自我勉勵為旗幟。
在日暮途窮時,我們還要付出積極的行動,學會謀求轉機,做得通達。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另辟蹊徑,解決量子力學中的黑體輻射難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屠呦呦為了挽救世人的生命,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青蒿素,做了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耄耋之年的黃令儀在15年的披荊斬棘、攻堅克難中,自主研發出“龍芯1號”,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可見,無數有識之士都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吾輩青年,也應莫問困苦,從崎嶇的山徑中走向開闊的征途,成為做好時代的舵手。
“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吾輩青年在逆境中也要心態樂觀,放手一搏,劍指蒼穹,為祖國綻放光和熱,為時代付出心與力,為世界發出電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