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大早,準確說是凌晨,滿世界震耳欲聾的鞭炮就響個不停,宛如一架失控了鬧鐘,喧囂不止,催促這個還在朦朧中的城市早早起來。
都說初五是“破五”,那么,到底在破什么?破舊立新?還是破開過年的享樂思想,為即將來臨的上班做準備?
在我的記憶中,過年的氣氛濃厚與否,與爆竹聲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系。
記得前些年,有些城市禁放鞭炮,于是有人驚呼:這年也不像年了。也還記得當時的報刊,還針對鞭炮的禁與不禁,很是討論了一番。結果自然是傳統占了上風。是啊,畢竟是傳統習俗,放幾掛鞭炮又有何妨呢?當然,亂放鞭炮危害的確不小,加強管理也就是了。
盡管我對親自放鞭炮從小就不感興趣,但對煙花爆竹升空綻放的情景與聲響,還是感到親切,往往讓我想起故鄉、想起童年,更激起回家看看爹娘的強烈念頭。
走進城市生活后,鞭炮也真的成了四季忙碌中的一個偌大的鬧鐘—時刻提醒著奔波在外面的我:過年了,該醒醒了,暫時停下忙碌的腳步,回家陪爹娘過年去吧。
于是,我往往踏著年三十的鞭炮聲走向家鄉的小村,走向鄉村的那個小院,走向那個小院里的親人……以前在城里住單身宿舍時,過完年往往是初五回城、回單位準備開始新的工作,于是初五的鞭炮,也就成了我走向春天的鬧鐘,讓我在溫馨舒適中醒來,迎著鄉村的溫暖的晨曦,走向城市燦爛的朝陽。
回到城里,城市的早晨被震天的鞭炮喚醒,這聲音似乎比鄉下的猛烈了一些,是城市樓群攏音?還是鄉村的鞭炮親切溫存?不得而知。只是知道城市的床板不如鄉村的火炕讓人留戀,城市的煙花不如鄉村的絢爛……
不管是鄉村的,還是城市的,鞭炮總是響起來了,尤其是正月初五的鞭炮格外響亮,真的像一架聲色俱佳的立體鬧鐘,搖醒了又一個曙色迷人的早晨,搖醒了一個美好的春天。
到泉州讀海
從遙遠的關東大地,我風塵仆仆地撲進福建泉州的懷抱,此行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來朝拜“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泉州港。
說來有些奇怪,我一向生活在東北內陸,看慣了遼闊大平原,聽慣了松花江、鴨綠江的深沉靜默,第一次與海這樣近距離接觸,我沒有預想之中的激動,反而有一種出奇的平靜。
心沉靜而思緒遠。
于是,我平心靜氣地走進那個披著千年風霜的小鎮,開始閱讀泉州所面對的這片蒼茫而古樸的大海。
到泉州讀海,南安市石井鎮,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過去的地方。呈現在我面前的這個小鎮,是一個充滿現代時尚氣息的文化名鎮,而作為當年泉州港“三灣十二港”之一的石井碼頭,依然是那么繁忙與熱鬧。
這個小鎮之所以如此出名,還因為這里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里。也許有著英雄大氣的盈蕩,也許是因為這里有著古老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這個看上去并不出奇的海港小鎮,我們能直接讀到最純粹、最鮮明的海洋文化性格。
在擁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線的福建省,泉州是極具海洋文化性格的地區,其海洋文化精神一直盈漾和鼓蕩在泉州的每一寸或明或暗的時光里,讓泉州人在海洋文化的浸潤下,具備了敢闖敢試的大氣魄,以及能闖險灘、能揚萬里帆的卓越力量。
從農耕角度來講,泉州的自然生存環境并不是特別優越,反倒有些惡劣,然而正是這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方磨刀石,砥礪了泉州人的意志力和闖蕩精神。
泉州的先民就這樣以海為田,憑智慧、靠德行來犁浪耘濤、貿易四方,甚至是漂洋過海創業尋夢。大大小小優良的港口,成為他們生命拓展的新起點;一艘艘大小船只,成為他們向海洋討生活的最佳載體,敢于冒險闖蕩、長于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性格逐漸形成。
我在石井鎮里穿行,眼前似乎洶涌起一片蒼茫大海,在那浩渺無涯的藍色奏鳴曲里,我仿佛看到了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出發的繁盛景象,也仿佛看到一群群闖海的泉州兒女,義無反顧地撲向大海;也仿佛看到茫茫海面那似乎永遠閃耀著希望光輝的航標燈,在呼喚和指引著闖世界的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劈波斬浪,昂然向前。
到泉州讀海,我讀到了一個海港城市昂然崛起的強健心跳,那心跳似乎是大海的呼吸,也似乎是泉州人開拓進取的鏗鏘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