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與黑》是法國文壇泰斗司湯達的扛鼎之作,講述了農村青年于連短暫而復雜的一生。于連出身卑微農家,擁有成為神職人員的崇高理想。他面容英俊,酷愛閱讀與學習,有著獨特的知識分子氣質,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為市長瑞納的家庭教師,由此窺見上流社會的華麗表象。后來,于連想方設法取得其中席位,以期獲得幸福人生。然而,他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逾越了底線,造成無法挽回的失敗。但于連最終選擇承擔罪責,并在法庭上面對整個貴族階層提出抗議,其生命意義獲得了道德層面升華,擁有了超越時空的感人力量。故事發生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寫出了當時懷抱壯志的青年們共同面臨的困境與矛盾心理,以及在此心理下的錯誤行為,也寫出了公平與正義一直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在外部世界混亂無序之時,依然能夠指導人作出正確的判斷,帶來光明和幸福。縱觀全書,可以把導致于連悲劇命運的原因分為外部環境和本人個性兩大方面。外部原因主要是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時代精神的影響,而內部原因主要是于連本人矛盾的個性。
一、于連命運的成因
(一)矛盾的性格
著名現代心理學家榮格說:“當我們回顧人類歷史時,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命運是如何更多地決定于他的興趣對象,而另一個人的命運則更多地決定于他自己內部的自我,決定于他的主體。正因為我們都寧愿更多地轉向某一邊而不是另一邊,所以我們在天性上就是傾向于按照我們自己的心理類型的指向來理解每一件事情的。”(《心理學與文學》)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于連擅長思考和分析,書中有整整一章完全由于連內心“獨白”與“自由聯想”構筑而成,展現其反復權衡的內心活動,以確認貴族小姐瑪蒂爾德對自己的真實心意。因此,于連是“內傾型”人格,尤為突出的是其自私冷酷與善良正義并存,由此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首先,于連冷酷自私的性格驅使其將貴族女性對他的感情視為捷徑,并以此獲取更多的資源。但在此過程中于連卻仍有善良之心,他并非完全認同自己的行為,而是在背離傳統道德中自我懷疑。于連始終與貴族女性保持著心理距離,對于瑞納夫人和瑪蒂爾德的愛也有部分是發自真心,并非純粹的感情游戲,這是于連最終能夠清醒,承擔罪責的原因。于連在瑞納市長家里做家庭教師時,于連的英俊和貧窮、才華與思想吸引了瑞納夫人,瑞納夫人婚姻不幸,將于連視作知己。但于連只將瑞納夫人視作通向上流社會的橋梁。入住拉穆爾侯爵府后,于連對侯爵之女瑪蒂爾德如法炮制,見其心意搖擺,便轉投另一位元帥夫人的懷抱,熱切示好。他視愛情為征服和狩獵,要求對方絕對順從。于連的系列行徑在被瑞納夫人告知瑪蒂爾德的侯爵父親后,于連對其進行報復,瑞納夫人險些因此身亡。于連的行為模式鮮明地反映出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生存邏輯,他在人際交往中展現出的自私心理和利用他人感情的行為,是個體在社會競爭中尋求優勢地位的體現。他的“捷徑”觀念實質上是對社會資本策略性攝取,通過對貴族女性的情感操控來獲取階級躍升所需的資源與庇護。但事實上,此種行為只會導致情感的扭曲和道德的背離。
其次,于連自私與善良并存的性格讓他一邊想要通過艱苦奮斗獲取優質生活,一邊又懶于應對現實的困難,將貧窮視作社會不公,為自己的懶惰找出借口。小說中提到于連并無踏實努力之心,沉浸于與瑞納夫人的虛幻情愫中,對未來的工作充滿抵觸,哀嘆自己窮困的青年時期以及黯淡的以后,只是一心想進入上流社會,不愿踏實工作,醉心社交場。
再次,于連矛盾的個性讓他在面對上流社會的現實時希望參與其中,又展現出了一種在同情心與個人利益間保持清醒洞察的獨特道德立場,不至于徹底淪陷。雖羨慕成功人士的優越生活,但在貧民收容所所長家中目睹豪華宴會場景時,于連的思緒立即轉向貧苦民眾的艱難處境,這種瞬間的情感遷移,是因為于連內心深處對社會弱勢群體苦難的敏銳感知,亦是其善之內質的彰顯。于連同樣表現出愿意犧牲自己,幫助他人的一面。在神學院面對一生勤勉卻僅有微薄存款的皮拉爾神父時,于連產生了將自己的錢財贈予他的強烈愿望,這種同情并非偶然的情感波動,而是植根于于連對社會結構與分配正義的理解。道德并非抽象的觀念,而是在具體情境中能夠付諸實踐的能力,這些俱出自于連內心對于道德實踐的復雜考量。于連熱愛思考,經常閱讀,這讓他不至于完全盲從“利益至上”的社會風氣,而是一直保有獨立判斷,最終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最后,于連的善念與對正義的執著在他生命的最后關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引導他作出了清醒的抉擇,他坦然接受法律的懲罰,拒絕一切上流社會拋過來的“救援橄欖枝”,并且在對于自身的深刻反思和對瑞納夫人的懺悔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兩人在獄中相見,彼此深情告白,正如小說中所言:“于連跪在她面前,她又靠在于連身上,兩人默默無言地哭了很久。于連在他一生的任何時刻,都沒有感到這樣的幸福。”且于連在法庭上敢于仗義執言,說出內心的悲涼與憤怒。榮格曾指出,個體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其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往往會超越表面的動機與欲望,成為主導行為選擇的關鍵因素。這一行為生動有力地呈現出于連復雜性格中光明而正義的一面,也控訴了貴族踐踏法律的現實。當面對生死抉擇,于連的選擇是對自身罪行的深刻反思與誠懇悔過,也是對貴族階層偽善的無聲抗議。他意識到自己曾經迷失在對權力的追逐中,但道德和正義卻始終猶如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垂在頭頂,并不會因為人的無視而消失。正義為庇佑人類而存在,絕非權貴們交易資源的工具,否則人間將無光明可言。于連選擇承擔罪責,在一個價值混亂時代給出明確且正確的選擇。這一舉動無疑讓于連的悲劇命運在道德層面上得到了升華,擁有了穿透時空的永恒力量。
(二)時代精神的影響
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中談道:“時代精神是一種宗教,或者說得好一點兒,是一種信念,它同理智絕對沒有任何聯系,卻被拿來當作衡量一切真理的絕對尺度,并被認為始終符合于常識。時代精神不可能納入人類理智的范疇。它更多的是一種偏見,一種情結傾向。它以一種壓倒一切的暗示力,經由無意識,作用于那些柔弱的心靈,使他們隨波逐流。”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時代而存在,于連身上正彰顯著那時的時代精神,它由驍勇無畏的拿破侖精神、底層民眾的奮斗精神加之貴族帶來的社會規訓共同構成,這三種精神彼此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精神底色。可以這樣說,若非特殊時代的影響,于連這樣的經典形象就不可能出現。
英勇無畏的“拿破侖精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于連的人生選擇。拿破侖是當世的核心人物。曠日持久的法國大革命重創貴族階層,但新制度遲遲無法建立,國力嚴重內耗,加之被波旁王朝統治的其他國家如普魯士、西班牙等因恐懼革命浪潮波及自身,成立反法同盟攻打法國,局面十分艱難緊迫。拿破侖在法國最內憂外困之時橫空出世,擊敗反法同盟,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以強有力的集權保障社會秩序的重構以及經濟的復蘇和正常運行。拿破侖出身沒落貴族,身材矮小,卻有著超人的膽識和軍事戰略才華,是法國平民和新興資產階級心中的精神標桿,代表著其心中獲取自由和平等的熱望,也是于連最崇拜的對象。于連最常讀的一本書就是《圣赫勒拿島回憶錄》。
“于連把拿破侖作為自己偶像,崇拜拿破侖的精神,從小時候起,他就有過胡思亂想的時刻。他神魂顛倒地夢想著:有朝一日,他會進入美女如云的巴黎社交界;他會用光輝的成就博得她們的青睞。他為什么不能贏得她們的愛情?貧寒的波拿巴不是被光艷照人的德·博阿內夫人愛上了嗎?多少年來,于連念念不忘的是:波拿巴本是個既不出名,又沒有錢的中尉,居然用劍打出了一個天下。這個念頭,在他自以為不幸的時候,減輕了他的痛苦;在他高興的時刻,卻又增加了他的歡樂。”于連深受拿破侖影響,有著和自己能力完全不相符的夢想,這種“夢想”指導著于連的行為,讓他難以踏實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亦無法付出實際的努力,而只想像拿破侖一樣“干大事”,卻一事無成。
平民階層和小資產階級的奮斗精神一直浸染著于連,而這種奮斗精神的內核是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此時新興資本主義工商業勢力如旭日初升,正深刻改寫國家經濟版圖。平民階層與新興資產者崛起,要求獲取相應的發展空間和社會地位。而于連夢想成為主教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得到的薪水幾倍勝過成為拿破侖士兵。在小說開頭的第一句就點明了這種氛圍:“‘帶來收益’是決定一切的至理名言。僅僅這一句話,就說出了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習以為常的思想。在這座清秀得似乎一塵不染的小城里,‘帶來收益’卻是決定一切的因素。”這種反抗和奮斗的意識彌漫在于連生活的各處,于連從小就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了父親和兩個哥哥對于財富的熱衷和獲取財富時的精明。哥哥們和父親一直認為只會讀書的于連是無用之人,經常對其進行打罵,讓他更加堅定地想要“出人頭地”。但是,貴族階層限制底層青年們向上的社會流動,以此鞏固自身日益衰微的地位,眾多青年難以發揮所長,而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其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司湯達在《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回憶》中也曾這樣描述:“社會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節。一個人的偉大事業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那個階級則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爬上去。”由此更加激發了其奮斗精神,于連一次次不惜冒著風險進入上流社會的嘗試就是最好的例證。
社會規訓也影響著于連的人生選擇。社會規訓指的是廣泛存在于社會各領域的制度、規則與實踐,權力通過此類制度規則影響和塑造個體,讓人們內化某些特定的行為規范,達到自我管理與控制的效果。當時的貴族大多缺乏面對新時代和新環境的治理能力,腐朽封閉卻限制有為青年的發展,以權謀私。因此,社會規訓引領人們崇尚權力,不擇手段獲取利益。于連在靠近貴族的過程中也深受其影響。比如,于連得到了象征貴族身份的十字勛章,并不是因為他精明強干,而是因為侯爵生病,需要于連代為處理事務,因此必須賦予其身份方能名正言順。這枚十字勛章本應是另一位官員應得的,于連便快速從這里悟到想要擁有財富,便必然要去干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在于連在貝藏松神學院的時候神父也對他說:“你要注意,像我們這種職業的人只有投靠這些大人物才能有前途。”而在于連因槍擊瑞納夫人被關進監獄,瑪蒂爾德便買通陪審員打點好一切讓于連可以順利出獄。這種社會規訓帶來的影響無處不在,這也與于連希望追求個人發展,渴望公平正義的意圖完全矛盾,造成了于連內心與上流社會的對立。但想要獲取光明的未來,卻又不得不帶上這種矛盾的心理,也正因如此于連矛盾且痛苦,反倒更想要出人頭地,獲取成功。這種個體心理動力與社會結構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影響了于連最終的選擇。
二、于連命運的現實啟示
時代環境的封閉和壓迫為于連的個人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但于連的命運也和他本身的個性關系密切。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第一,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在任何時候都會存在,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直面現實的困難和制約,選擇正確的路徑,用腳踏實地的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或選擇“捷徑”。于連雖然有著理想主義,卻總想借力成功,最終導致了難以挽回的失敗。第二,個體命運是個人性格和時代精神、社會環境、歷史潮流、家庭教育等多個因素復雜互動影響的結果。因此,在理解個體命運時我們應有更加廣闊的視角充分分析每一種因素對其作用和影響。第三,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妥善處理道德和欲望的矛盾。正如榮格所說,道德構成人類本性的重要因素,若是不加考慮道德因素則必然導致失敗。于連的內心矛盾重重,雖借助愛情為跳板,但他的內心卻一直飽受良心的譴責,最終不僅未能獲得成功,還讓自己身陷囹圄。在于連承認自己的罪過,拒絕一切違背法律的解救,反思自身的錯誤,承擔后果之后,內心才得到了真正的釋然和幸福。
總的來說,司湯達通過這個故事寫出了在社會轉型期中人們內心秩序的破碎和重建。正義是人性本身固有的訴求,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存續的內在機制之一。無論環境如何,真正的正義永遠存在于人們心中,人們依然能夠通過對正義、善良、反思等優秀品質的堅守,永遠守住自己的底線,獲得建設性的人生和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