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特雷克,這位19世紀末的法國畫家,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筆觸,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畫面。他的畫作不僅僅是對當時社會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情感和藝術本身的深刻思考。在勞特雷克的藝術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她們既是藝術家情感的寄托,也是藝術家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映。本文通過對勞特雷克藝術審美風格形成的原因簡要分析,探究了勞特雷克繪畫作品中女性形象獨特的審美特點,并且從中啟發筆者對藝術創作的思考。
一、勞特雷克創作形成背景及原因
(一)時代背景
19世紀末,歐洲工業的崛起讓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條件得到提升。物質上的極度膨脹和精神上的極度空虛使整個社會都充斥著享樂主義和頹廢主義。1889年,法國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尋歡作樂的社會風氣造就了娛樂業的蓬勃發展。娛樂業的興起讓人們在酒色中麻痹自己從而獲得短暫的快樂。蒙馬特爾本是巴黎郊外的一個小鄉村,在這里生活的大多是無業游民、流氓等三教九流之人。但是因為當時法國要舉辦萬國博覽會,資本家們敏銳地嗅到商機,來到蒙馬特爾建立了許多娛樂場所,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家、窮學生來到這里。夜總會、咖啡館、酒吧鱗次櫛比。在層出不窮的娛樂場所中,最大的夜總會—紅磨坊更是夜夜笙歌。蒙馬特爾豐富的夜生活吸引了年輕的勞特雷克來到這里,他在這里創作了許多有關紅磨坊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的藝術作品。
(二)成長背景
亨利·瑪麗·雷蒙·德·圖盧茲-勞特雷克-蒙法出生于法國貴族家庭。從他長長的名字就能看出他的高貴血統和貴族身份。為了保持純粹的貴族血統,家族內部盛行近親結婚。勞特雷克就是亞豐索伯爵和表妹阿黛勒所生的長子。但是因為近親結婚使得勞特雷克在十歲時便患有一種罕見的骨骼疾病。因為身體孱弱,兩次腿部骨折加上先天不足使得勞特雷克的腿部停止發育。在成年后僅有1.5米身高的勞特雷克雖然擁有著貴族血統卻無法擺脫殘疾人的身份。巴黎上流社會將這位侏儒排除在外,以致身患殘疾的勞特雷克無法參與貴族活動,被伯爵父親厭棄,但好在伯爵夫人沒有放棄她的孩子,在母親的鼓勵和幫助下,勞特雷克開始了他的繪畫道路。
勞特雷克幼年就展露了自己在繪畫上的天賦,在生病后更是選擇將繪畫作為自己的職業。勞特雷克最初在普林斯托、伯納特、柯爾蒙等老師的畫室學習,但是這些老師的繪畫風格嚴格遵循古典繪畫的法則,缺乏創新精神,讓他選擇把畫室搬到蒙馬特爾。他每日沉溺在夜總會的燈紅酒綠之中,有時也會坐在舞廳的一角喝著酒觀察舞池里舞蹈的男女,并將其用畫筆記錄下來。蒙馬特爾豐富多彩的夜生活賦予他無限的創作靈感。他一改在柯爾蒙畫室作畫時的拘謹和謹慎,擺脫了學院派風格的束縛,遵從自我感受,自由大膽地進行藝術創作。因此,勞特雷克創作了許多有關蒙馬特爾女性形象的作品。
(三)對女性情感的需求
勞特雷克的一生都在母親的陪伴下度過。在幼年生病時期,母親獨自帶著勞特雷克輾轉求醫的過程中,幼小的勞特雷克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更加依賴母親。求醫時的相依為命使得母子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勞特雷克也畫過許多有關母親的畫像。受伯爵夫人溫厚、善良性格的影響,勞特雷克對待女性更加尊重和寬容。在蒙馬特爾居住期間,他的紳士風度和真誠贏得了女孩們的好感,與紅磨坊的女性們產生了深厚的友誼,為他的藝術創作創造了條件。
成年后的勞特雷克不再滿足于將全部感情傾注在母親身上,他開始期待除了母愛之外異性的愛。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殘缺的身體使他的求愛之路充滿了坎坷。屢次對心愛之人的愛而不得讓他沉溺在紅磨坊的夜夜笙歌中。這些失敗的感情經歷讓他備受折磨和打擊,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所遭受的苦難讓他極度自卑和不甘,于是選擇通過繪畫蒙馬特爾的女性形象來發泄內心的苦悶。
二、勞特雷克女性形象作品的繪畫語言
勞特雷克作為后印象主義過渡表現主義時期的代表畫家,深受印象派畫家德加、凡·高等人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印象派色彩的鮮艷明快以及充滿動感的線條,也能感受到畫家突破法國寫實主義,其鮮明的藝術風格。他的構圖新穎獨特,用線隨意自由,色彩搭配大膽,人物造型夸張。
(一)獨特的構圖
勞特雷克早期的作品構圖嚴謹,題材莊重。但是隨著畫家受到日本浮世繪影響和對德加繪畫構圖的研究,以及在石版畫、招貼畫創作中汲取的靈感,勞特雷克大膽革新將德加的傾斜透視法運用、改造在自己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發現其構圖絲毫不受當時主流風格的影響,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作品《拉·古留走進紅磨坊》(圖1)畫的是拉·古留被簇擁著走向舞廳。畫家大膽裁減了拉·古留兩側的女性,分別只留下部分人物形象,組成了一種新穎的構圖。拉·古留身穿白色華服與兩側穿著暗色衣服的女性對比明顯,人物大小以及黑白對比的色彩搭配將拉·古留襯托出來,突出了拉·古留的中心地位。
(二)流動的線條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表現主義影響,繪畫不僅僅是模仿客觀現實,更加注重表現畫家的個性和想法,強調大膽革新,追求視覺效果,要求合理運用色彩、筆觸并融入畫家的情感去創作。勞特雷克十分崇敬德加的色粉筆畫和素描,喜歡用長線條和小筆觸的結合變現畫面。在勞特雷克創作的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其自由流動的線條和隨意的筆觸讓他的作品具有素描和色彩相結合的特點,充滿運動感和速寫性。
畫面中以幾筆簡單的線條輕松勾勒出拉·古留緊張的面部表情和服飾質感。畫家以速寫的方式將人物形象簡單勾勒出來,再用網格狀的短線條將其填充,用輕快簡潔的線條表達出女性情感的細膩。
(三)豐富的色彩
裝飾性色彩和傳統的寫實性色彩不同,強調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形式感,是對描繪的形象運用裝飾性手法進行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是簡潔概括又富于變化。勞特雷克被認為是表現主義的先驅,與他對傳統的油畫技法的突破和創新有關。這幅作品中,畫家摒棄法國寫實主義,強調厚重的油畫顏料堆在畫布上的肌理感,大膽使用大量稀釋后的油畫顏料來表現畫面,讓色彩跟上快速流動的線條,表現在畫布上有一種透明的色彩效果。又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在勞特雷克作品中其畫面色彩大多是大塊面的純色組合在一起,引人注目又十分和諧。
(四)夸張的造型
勞特雷克創作的女性形象大多經過了畫家夸張變形的處理,通過畫家人為的處理表達其態度和想要傳遞的信息。畫家深厚的繪畫功底、明暗和虛實的對比以及對人體結構的準確把握,總能用簡練概括的線條和夸張變形的造型去塑造形象。在畫家筆下,拉·古留有著修長的脖子、高高的鼻梁和寬大的嘴巴,形象夸張且充滿諷刺意味。但是她不自然的面部表情以及暴露的著裝背叛了她自信的姿態,暗示了她最終的結局。
圖1 《拉·古留走進紅磨坊》
三、勞特雷克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審美表現
勞特雷克結合自己在蒙馬特爾生活的經歷和自己的審美認識,以藝術創作為手段繪畫了許多有關女性形象的作品,在這些女性形象的作品中表達了畫家對19世紀末的情感和認識,反映了世紀末社會生活的本質。
(一)真實美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藝術真實并不等于真實地將現實世界完全一模一樣地描繪出來,藝術真實也包括真實地反映藝術家的內心寫照。
勞特雷克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曾寫道:“我盡量描寫真實而不描寫理想。”他用自己的繪畫語言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末法國巴黎社會動蕩不安下人們消極頹廢的生活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勞特雷克對蒙馬特爾地區的描繪是對法國社會現實的映射,從描繪的女性形象中展現了人們浮躁不安的精神世界,揭示19世紀末社會生活的頹廢和無奈。在勞特雷克畫中的女性都是真實的、夸張的、變形的、丑陋的。他不會特意去美化女性的外表,也不會刻意去丑化、貶低這群特殊工作者的形象,僅僅是用畫筆去真實描繪底層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內在情感。
在畫家心中,這群被生活所迫的女性們雖然生存艱難,但是她們真誠、善良、勇敢。勞特雷克的尊重和真誠打動了她們,被允許自由出入她們的住所,并且用畫筆記錄她們的形象。也因此,畫家能有機會捕捉描繪出她們最真實細微的日常生活。和在畫室里聘請的職業模特不同,她們是渾然天成的“模特”。畫家不需要要求“模特們”刻意去擺動作和調整姿勢,也不需要去特意布景。在畫家的作品中,描繪的都是瞬間捕捉的畫面,她們生動活潑,毫不矯揉造作。
(二)病態美
勞特雷克創作的關于女性形象的作品揭示了當時人們麻痹自我、逃避現實的病態的生活狀態。勞特雷克因為身體的殘疾,在與女性交往過程中一直受到挫折或欺騙,這讓他感到自卑和痛苦。勞特雷克略微扭曲病態的心理狀態,讓他在描繪女性形象時,通常選擇不完整的身體或者衰老、憔悴的女性作畫,給人一種殘缺的美。這些殘缺的女性形象仿佛都是勞特雷克自己,能感受到勞特雷克因為身體殘疾壓抑在內心的苦悶。
“美術既能根據美的現實而創造藝術美,也能根據丑的現實而反映現實丑,并且通過審美創造使現實丑轉化為藝術美。”(《藝術管理學概論大綱》)在畫家創作的女性形象的作品中,有許多年老色衰的妓女,她們或身體肥胖,或形如枯槁,或彎腰駝背,或皮膚松弛。在大眾審美里,這樣的形象顯然是丑陋的。但是在畫家的作品中,這種現實丑被轉化為藝術美。
勞特雷克用故意丑化人物形象給其一種滑稽感,反映出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和對現實的諷刺。這些丑陋的女性形象輕佻、浮夸無疑都不是倫理道德里認為女性應該具備的美,但是我們必須得承認勞特雷克的整體作品具有藝術美。畫家遵循自己對美的理解,賦予丑的形象藝術美,揭示了世紀末病態、丑陋、客觀的社會現實。
四、勞特雷克繪畫中女性形象的社會價值
自古以來,關于女性形象的創作都反映著社會現實的需求。原始美術中女性形象的代表作品《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女性神雕塑,被人們稱為“原始的維納斯”,又名“女神雕像”,其突出特征是夸張女性的生理特點,刻畫女性的腹部、大腿等部位,體現了原始社會對母性生殖的崇拜、人類繁衍的需要。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形象主要以圣母、裸女為主題,反映了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出現產生了人文主義精神,要求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對繪畫的影響。
勞特雷克作為19世紀末的藝術大師,其藝術創作一直飽受爭議。其坎坷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在藝術道路上的不拘一格并取得了非凡成就。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
勞特雷克繪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對底層女性的關注,并從中揭露社會現實。畫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不是端莊高貴的貴婦人,而是生活在底層社會靠出賣自己生存的舞女等。勞特雷克真實記錄了19世紀末這群女性的日常生活,用夸張變形的藝術語言塑造了生活在紅磨坊的女性形象,透過筆下女性形象麻木、痛苦、諷刺的表情反映時代的冷漠、墮落引起觀者的共鳴和反思。
勞特雷克曾經說過:“由于這個偶然,使我成為畫家。如果我的腿能如常人那樣長的話,也許我就不畫畫了。”(黃海燕、崔慶忠《走進大師勞特雷克》)勞特雷克充滿戲劇性的人生讓他選擇繪畫作為自己的職業。而勞特雷克創作的女性形象的作品中主要以紅磨坊和舞女為主,這與當時法國巴黎社會的整體風氣密切相關。從勞特雷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特點分析,其作品表現了底層女性的真實狀態和法國19世紀末社會生活的殘酷。這些關于女性形象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征,揭示了社會現象,其女性形象具有象征意義。
在對勞特雷克的研究中,筆者也獲得了很多啟發,正如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一文中所提到的觀點:“藝術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現。”首先,藝術要真實地反映時代,真實性是藝術的生命。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真實地表達,但并不等于對客觀物質的再現。其次,我們的藝術創作離不開現實生活的體驗。勞特雷克之所以能夠創作一系列生動形象的女性形象,是因為他有著在蒙馬特爾生活居住的經歷。最后,我們要勇于創新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并且為之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