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被公認為英國戲劇史上繼莎士比亞之后最優秀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之一,1925年以“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蕭伯納中學畢業后,因家境窘迫,不得不打工維持生計,隨后隨母親來到倫敦生活。艱難的生活并沒有打破蕭伯納對文學創作理想的追求,即便只能靠微薄的稿酬勉強生活,蕭伯納也堅持專心寫作,閱讀大量書籍,涉獵了廣泛的知識。充滿艱辛的寫作之路使他更真實地體會到英國生活的貧困和辛苦,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英國社會問題的思考。蕭伯納在寫作之余,還積極地參與倫敦社會生活的活動之中。在《資本論》和費邊社會主義的影響下,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理念,堅持主張藝術應該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
蕭伯納是第一個指出、接受并高度評價易卜生戲劇創作中“討論”技巧的人。在其戲劇創作的影響之下,蕭伯納于1891年發表了《易卜生主義的精髓》并認為戲劇的重要功能就是揭露社會弊端,展現社會問題。正如馬丁·艾斯林強調,“一切戲劇都是政治活動;它或是重申或是強調某個社會的行為準則。因為戲劇不僅能夠為觀眾提供精神境界的集體體驗,還能引導觀眾想到其行為準則和社會共處法則”(《戲劇剖析》)。蕭伯納戲劇的“最突出的特點是緊密結合現實政治斗爭,敢于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丑惡嘴臉暴露在公眾面前”(劉茂生《蕭伯納戲劇敘事中的倫理傳統》)。蕭伯納于1892年正式開始劇本創作生涯,一生中創作了五十余部戲劇,其中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的《賣花女》(也譯為《皮格馬利翁》)受到世界戲劇改編領域的廣泛關注。《賣花女》的創作旨在反映當時英國社會的深層問題:人們一味追求社會地位、階級身份,并認為躋身上流社會即獲得社會認可,成為上層階級。蕭伯納獨特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對英國社會不同階層,尤其對下層階級人們的刻畫細致入微。
目前學界對蕭伯納《賣花女》的研究和解讀大多集中于神話原型研究、殖民話語分析、性別研究、女性主義解讀、文學倫理學批評,以及改編研究等視角。就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分析,研究者大多關注劇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倫理身份建構、倫理選擇,以及伊莉莎與希金斯兩人的情感關系等??v觀蕭伯納的多部戲劇作品,不難發現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刻畫了不良的親情關系和難以調和的親子矛盾??梢哉f,蕭伯納戲劇創作中的這處設計一定程度上與他的個人家庭經歷大有關系。所以,本文將從劇中伊莉莎與其父親的關系切入,借助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支撐對該劇進行不同的解讀。
一、親情倫理的缺席
家庭關系中的親子關系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親子關系區別于其他家庭關系的特別之處在于其獨特的血緣性和天然性。李桂梅在《倫理學新視野:中西家庭倫理比較研究》中提到,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親子關系,與此同時也無法擺脫和超越親子關系。區別于良好的親子關系所展現的融洽親密,不良的親子關系往往表現為冷漠疏遠,更嚴重還會表現為親子之間的矛盾與對抗。
在伊莉莎的描述中,她出生在一個“連豬圈都夠不上”的窮苦人居住的地區,她在倫敦街頭依靠兜售鮮花來維持生計,也正是因為人人嗤之以鼻的態度,使得伊莉莎想要和希金斯學習高雅的英語發音,從而獲得花店店員的工作機會。在伊莉莎找到希金斯家中時,女管家別斯太太多次勸阻伊莉莎回自己的家去,“你這樣子很不好。姑娘,回家找你爸爸媽媽去吧,讓他們多照管你一些”。但是伊莉莎直言:“我沒爸媽。我爸媽說我長大了,該自個兒掙錢了,就把我趕出來了……我沒親媽,把我趕出來的是第六個后媽?!痹趧e斯太太和伊莉莎的對話中,可以了解到伊莉莎的家庭情況和親子關系。伊莉莎對母親這一角色幾乎沒有概念,甚至伊莉莎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并沒有結婚。母親的缺位,父親的缺席,導致伊莉莎缺失對父母的認同感。即便生活有多艱苦不易,伊莉莎的潛意識中都不會求助父親,由此不難發現伊莉莎和父親之間親子關系的淡漠疏離。
“倫理選擇(ethical selection)的整個過程是由無數個自我倫理選擇活動構成的,這些具體的倫理選擇活動不僅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集中描寫,而且是構成文學文本的重要內容。”(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價值選擇與理論建構》)倫理選擇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或語境中對于如何做人的選擇,也是對人的身份的建構和確認。伊莉莎父親作出生而不養的倫理選擇是對他本人來說如何做父親的選擇,不僅是他喪失責任感的體現,更是伊莉莎缺少安全感的根源。安全感的第一來源是家庭中的具有天然性和血緣性的親子關系,伊莉莎的安全感缺失驅使其想要賺更多的錢,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從而找到希金斯教授學習英語發音和文法,這是伊莉莎安全感缺失的外化體現。
二、親子之間的矛盾
蕭伯納受易卜生社會問題劇的影響,接受了其戲劇創作的技巧,同時更強調戲劇具有教化人心的功能。蕭伯納在《賣花女》中對于主人公親子關系的間接描述體現了伊莉莎和希金斯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倫理的缺席,但顯然親子關系中親情的缺失導致親子之間產生對抗和矛盾。
伊莉莎和父親雖然都過著貧苦的生活,但是雙方的價值取向和倫理觀念是存在著明顯差異的,而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導致伊莉莎和父親兩人作出了不同的倫理選擇。伊莉莎的父親得知自己的女兒的行蹤后,追去希金斯的家里,并沒有流露出父親擔心女兒的焦急緊張,而是拿著行李登門,說道:“要把她帶走的話,我說過一句嗎?你說我說過嗎?”希金斯要伊莉莎父親帶走伊莉莎,別斯太太稱其舊衣裳已經燒掉,伊莉莎父親馬上表明態度,“我總不能把閨女帶到大街上去,像個光屁股的猴子似的,是不是?您琢磨琢磨?”從伊莉莎父親的言辭之間,不難看出他對伊莉莎的漠視,比起可有可無的女兒和親情,伊莉莎在她父親的眼里不過是一個用來換些小錢的籌碼。在他發現希金斯毫不懼怕他的恫嚇時,他立馬轉變態度,千方百計地想要伊莉莎繼續留在希金斯的家里,甚至企圖說服希金斯娶伊莉莎,“您要不趁早,您將來會后悔?,F在結了婚,她將來會后悔;可是她后悔比您后悔強,因為您是個男子漢,她不過是個女人,反正也不會找樂子”。伊莉莎父親的言語直接表現了他對伊莉莎的態度,在他眼里,自己的女兒就是“光屁股的猴子”“不會找樂子的女人”。相比較于伊莉莎父親的態度,伊莉莎找到希金斯家里去表明自己想要學習高雅的英語發音時,面對別斯太太和眾人嫌棄的目光,伊莉莎一再地強調:“我從來都是個好姑娘。”她強調自己是為了能得到一份花店店員的工作來支付學費來學習的。
父女倆不同的倫理選擇使得原本就不和諧的親子關系產生了更消極的影響。希金斯對伊莉莎說:“你要是再說你是個正經閨女,你的父親就要把你帶回家去了。”伊莉莎聞言說:“他不會。你不懂我父親。他來這兒就是跟你要點兒錢買酒喝……別相信這個老騙子。他怕牧師比怕老虎狗還厲害。他這下子就不會常來了。”雖然伊莉莎與父親并沒有產生明顯激烈的爭吵,但是隱藏在這對親子關系之間的矛盾呼之欲出。伊莉莎希望和自己的父親“要永遠不見面才好呢”,因為在伊莉莎眼中,她的父親“簡直給我丟臉”“憑著嘴騙人家的錢”。
主觀上來看,伊莉莎父親作為這對父女親子關系中的主導者,他生而不養,絲毫不關心女兒的安危,冷漠蔑視的態度致使親子關系的惡化并產生無法調節的矛盾。從客觀層面上看,在當時的英國社會,語言成為評判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是一個人社會身份的符號。伊莉莎和其父親的親子關系展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遭遇,客觀再現了當時英國的社會風貌:親情淡漠,重視階級,追求名利,企圖通過捷徑獲得利益。與此同時,對伊莉莎和父親這對親子關系的描述,展現了當時英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和人們對社會的倫理訴求,以及人們在不同倫理身份下所作出的不同的倫理選擇,使其陷入無法掙脫的倫理困境,掉入倫理身份困惑的旋渦之中。
三、不良親子關系的最終走向
在長達六個月的語音教學中,希金斯作為伊莉莎的老師,不僅教授伊莉莎英語發音及文法的知識,還給伊莉莎穿衣服,帶伊莉莎去參加上流舞會,把她帶去聽古典音樂和民間曲藝,教伊莉莎彈鋼琴等。表面上來看,希金斯是伊莉莎的老師,但通過希金斯和伊莉莎的行為和語言上的描述,實際上希金斯扮演了伊莉莎缺位的“父親”角色,兩人之間形成了一種“親子關系”。伊莉莎原生家庭中所存在的不良的親子關系是致使伊莉莎和希金斯表面“師生”、實際“父女”關系的重要原因。伊莉莎的父親缺乏責任感,對女兒冷漠蔑視,使得伊莉莎失去了對父親角色和家庭親子倫理的認同感,像是一株浮萍,在充斥著階級意識、人情淡漠的大海中隨波逐流。正是因為如此的處境,對于伊莉莎來說,希金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伊莉莎不良親子關系中的“父親”角色。這對伊莉莎和希金斯兩人之間的關系、伊莉莎對希金斯的態度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希金斯會在伊莉莎大哭時,遞給她手帕,告訴她:“給你擦眼淚。哪兒濕了就擦哪兒。記住,這是你的手帕;那是你的袖子。你要打算做個店員就別拿袖子當手帕用?!毕=鹚惯€會帶伊莉莎參加聚會,帶她去聽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讓伊莉莎學鋼琴,還會記錄下她的每段時間的語音發音。除了希金斯的母親以外,伊莉莎是唯一能夠讓希金斯溫柔對待的人。而對伊莉莎來說,從來沒有人像希金斯這樣對待自己,這使得在伊莉莎心中,希金斯逐漸替代了她親子關系中缺位的“父親”角色,伊莉莎慢慢對希金斯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同的依戀。
不良的親子關系導致伊莉莎和希金斯之間的表面師生,但似父女、又似戀人的關系在六個月里產生微妙的變化。在伊莉莎想要出走時,希金斯稱自己可以收伊莉莎做干女兒,由此可以看出希金斯是將伊莉莎當作女兒來看待的。而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中,伊莉莎早已分不清自己對希金斯是父親的依戀還是戀人的情愫。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感都是源于原生親子關系之間父親角色的缺席和父愛的缺乏,而希金斯的一些行為和話語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伊莉莎對自己和希金斯的身份認知。也正是由于不良的親子關系,伊莉莎對自己的身份處境產生了困惑,為結局和希金斯之間爆發的沖突和憤然出走埋下導火索。
維多利亞時代資本主義呈上升趨勢,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長久的等級意識使得階級矛盾愈演愈烈?!?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社會中上階層人數還非常少,只占全部人口比例的10%~15%,下層民眾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速度相當緩慢,不同階層之間的界限非常分明,要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上升到較高的社會階層非常困難。無論是從家庭倫理還是社會倫理的角度來看,伊莉莎因角色改變所導致的社會倫理身份困惑都非常嚴重?!保ㄠ嚹陝偂墩摗雌じ耨R利翁〉中伊莉莎倫理身份的“惑”與“解”》)在家庭和社會的重壓下,伊莉莎試圖通過學習高雅的英語發音改變自己原本下層階級低微的身份,躋身上流社會,但是最后并沒有出現令其滿意的結局。蕭伯納通過講述賣花女的故事,折射出下層階級的倫理困境,表達了對當時英國社會下層階級民眾的倫理關懷。
不良的親子關系還存在于蕭伯納許多作品之中,如《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傷心之家》等?!顿u花女》是蕭伯納著名的諷刺戲劇作品之一,借此抨擊當時英國腐朽保守的等級意識。蕭伯納在為社會主義代言的同時,也關注著過著艱辛生活的下層民眾。不易的生活經歷和破碎的家庭使蕭伯納對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關注,對民眾的疾苦也有著人文關懷。從作品中描述的親子關系的角度出發,借助文學倫理學批評中的倫理選擇、倫理身份等概念,觀眾能夠進一步理解《賣花女》中的豐富內涵。蕭伯納在作品中將嚴苛的等級意識和上下階級的對立,以及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親情淡漠的現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在后續的戲劇創作中,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探索是蕭伯納戲劇創作的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