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書店蹭到的一本書——《中國城市大洗牌》,有一些事實和預測,雖有爭議,但不乏可取之處。書中敘述了五年前中國主要城市的定位和變化。有失落,有崛起,有新生……剛好寫到疫情前,仿佛是隔絕了兩個時代的相互探望。
書中談到了深圳從人口紅利向產業鏈紅利的成功轉型,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向外疏解,南方的崛起和新都市圈的建立。魔都更多地受到有形之手的牽制,而廣深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礙,讓市場起到基礎配置的作用……
城市化的結局指向了一個自然法則:對自由和繁榮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也是錢的本能。人流、錢流、物流,在華夏大地上縱橫重構,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個個體的自由意志的總和,變得越來越成為一滴滴水珠匯成的浩蕩洪流。
制造業中心最早進入后工業時代,開始產業分化,也最早升級到高端服務業。自貿區著力向下探索中國經濟禁區的邊界和深度。區域分化、大國博弈,對舊有機制的毀滅和重生,各個城市都在涌動的時代浪潮中尋找自己發展的機遇。
地理位置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所能抵達的最遠邊界。在地理之外,還有權力和時代的背景。而城市的長遠發展取決于:在國運向上的時候,緊緊拽住;在國家失速的時候,遠遠躲開;不管形勢如何,都不瞎折騰。只有踩準時代前進的方向,不折騰,不變道,在歷史進程的每一次緊要關頭,都作出正確的回應,方能薪火相傳,玉汝于成。
歷史的進程,往往就落在那些韜光養晦、善用形勢的地方。在經歷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事件后,才發現不折騰是多大的智慧和定力。
權力越是高高在上,市場的擴張就會越慢。當經濟增速越來越快,增量蛋糕越來越大時,權力體系自然會減少內耗,將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外部,變傾軋為協同。
書中說,一線城市容不下肉體,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
歷史興替,城市起落,是關于城市長遠發展的深度思考和設想,當下的選擇不見得影響結局,但一定確立了前行的方向。城市的定級、定位、發展都依賴于人的規模和品質,城市的未來也要看人口的結構和產業的布局。城市的發展需要創新的產業和機制,需要深化改革,需要以人為本。現在的戰略,搶的是發展的機遇,定的是城市的未來。
選自微信公眾號“尚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