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存在有其必要條件,就是所有的社會都必然要求其成員互相兼容克制。這就是說,社會愈大,該社會的性質就愈為乏味。人只有在單獨的時候才顯露本色;如果他不喜歡獨處,他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擁有真正的自由。
人在社會中一定需要克制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如此。一個人的個性愈為獨特,他就愈難忍受與其他人交往所需做出的犧牲。我們或是歡迎孤獨,或是容忍和躲避孤獨,這完全取決于每個人的價值的大小——例如怎樣看待獨處時的自憐感,各人所受痛苦的全部重負如何。智者喜歡把個人的價值估大。總之,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某個人在大自然的薄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無可避免地會覺得孤獨。如果環境不妨礙他的這種孤獨感,對他將是有利的。因為如果他需要跟異類人士多做交往,那些人將會對他構成擾亂性的影響,不利于他的內心平靜。他們真的會剝奪掉他的個性,而不會對他的損失給予任何補償。
塞尼加說:“愚蠢就是負累。”實在是至理名言,可以跟《圣經·德訓篇》的一句話加以比較:“愚人的生命遠遜于死亡。”一般來說,有人喜歡結交朋友,就因為他智慧低下,個性隨俗。我們在這世界的選擇,很難超出獨處和庸俗、隨波逐流的兩端。
明智的人好像是獨奏一件樂器的音樂家,他沒有其他人幫助而舉行演奏會。這樣的人,自身就構成了一個小世界。他心智專一,獨立奏出的音樂,具有各種樂器共同演奏的效果。像鋼琴一樣,他在樂隊中沒有地位:他是一位獨奏者,也許由他個人擔任演出;或是,如果是跟其他樂器在一起,只能擔任主奏;要不然,他是合唱中的主唱。
有些不喜歡交際的人,也許能從這個比喻中得到好處,從而定出一條常規:我們所交往的人要是缺乏高素質,可以從增加數量上做某些補償。如果對方聰慧,有一個人做伴就足夠了;但如果你所交往的盡是普通人,不妨多認識幾位,因為讓他們一起合作——根據演奏俄國管號的類推,就能產生一些好處。愿上天給你耐心,讓你完成任務!
選自《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