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2.西北有色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金廠峪金礦床作為冀東礦集區規模最大、開采歷史最悠久的礦床之一,為中國的金資源量提供了保障。目前,該礦床找礦工作遇到瓶頸,為解決深邊部增儲的關鍵問題,根據“三位一體”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對其進行了立典式研究,建立礦床“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對深邊部找礦工作進行指導。通過對金廠峪金礦床的典型剖面、巷道進行大比例尺構造、礦化蝕變填圖,查明了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刻畫了礦區成礦構造空間展布形態。在確定金廠峪金礦床成礦地質體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其與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間的關系,初步構建了“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推測深部找礦目標應集中在Ⅴ號礦脈0勘探線—55勘探線-1 000~-600 m標高,外圍找礦靶區則應在Ⅰ號、Ⅲ號、Ⅳ號礦脈的西側。經工程初步驗證,“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預測效果良好,對金廠峪金礦床的接續性找礦生產工作具有良好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冀東礦集區;三位一體;石英鈉長斑巖;成礦預測模型;深邊部找礦;金廠峪金礦床
中圖分類號:TD15P618.51文章編號:1001-1277(2024)11-0001-08
文獻標志碼:Adoi:10.11792/hj20241101
引言
冀東礦集區是中國重要的金礦集中區之一,其金礦開發利用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1]。目前,該區發現金礦床(點)已超過200個,其中,中型以上礦床超過9個。金廠峪金礦床作為冀東礦集區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金礦床之一,開采歷史悠久[2-4],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礦生產,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開采,礦山探明礦石儲量已捉襟見肘,面臨著資源儲量接續不足問題。近年來,危機礦山找礦項目成果顯示,金廠峪金礦床的深邊部依舊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5-7]。為了擴大礦山資源儲量,延長服務年限,需要深入研究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而控礦構造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8-10]。
前人對金廠峪金礦床地質特征、圍巖蝕變分帶、礦床地球化學特征、礦床成因等進行了深入研究[2,5,11-13],總結了礦床成礦過程并初步建立了礦床成因模式。雖然前人在該區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都集中在成礦理論研究方面,而有效指導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勘探工作的科研成果十分薄弱。因此,本文依托“河北遷西金廠峪金礦構造帶變形特征與成礦作用關系及成礦預測研究”項目,在對金廠峪金礦床地質特征、控礦構造詳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成果,通過對該礦床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三者間耦合關系的分析和總結,構建了符合金廠峪金礦床成礦特征的“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劃分了有利找礦靶區并布置工程進行了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研究成果為區域成礦規律的進一步總結、建立區域找礦預測模型提供了可靠資料和依據。
1區域地質背景
冀東礦集區位于華北克拉通北緣燕山臺褶帶內,區域內地層主要由基底和蓋層2部分構成[14],下部是由遷西群和遵化群(見圖1)組成的太古宙變質基底,遷西群由上川組、三屯營組和拉瑪溝組組成,遵化群由松瓦溝組、王爺陵組和螞蟻溝組組成。上部是由不整合覆蓋其上的中—晚元古代長城系、薊縣系、青白口系、古生界和中—新生界構成的蓋層[12,15]。太古宙變質基底主要由麻粒巖相、角閃巖相和綠片巖相等組成,蓋層則主要為馬蘭峪復式背斜,其整體形態為西窄東寬、軸向近東西的寬緩褶皺,從核部向兩側巖性分別為太古宙深變質麻粒巖和中—新生代沉積蓋層[16-18]。
區域構造發育,一系列軸向西傾的倒轉褶皺發育在東部都山—太平寨—遷安片麻巖-混合巖穹狀隆起和西部的金廠峪—遵化—馬蘭峪綠巖帶分布區,該組構造是主要控礦構造,區域內主要金礦床(點)都分布其中。區域斷裂及其形成的一些次級斷裂對中生代巖漿侵入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9]。按形成順序,斷裂可劃分為:①太古宙強烈的韌性、韌脆性剪切作用下形成的近東西向斷裂(羅屯—遷西斷裂),受后期構造活動的改造,現已難以分辨;②中生代之前,太古宙之后在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的斷裂,其主要性質為壓扭性斷裂(興隆—喜峰口斷裂);③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在近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冷口斷裂、盧龍—灤縣斷裂)[20]。
區域巖漿活動強烈,主要出露太古代巖漿巖和中生代巖漿巖[21]。太古代巖漿巖主要為超基性巖體,巖性有遷西—遵化一帶出露的蛇綠巖、橄欖輝石巖[22-23],以及原巖為基性火山巖的二輝斜長麻粒巖、黑云紫蘇麻粒巖和斜長角閃巖。中生代巖漿巖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巖漿活動,主要巖性為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
2礦床地質特征
金廠峪金礦床產自太古界遵化群變質巖系內,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遷西群上川組上段角閃巖相—高角閃巖相的斜長角閃巖(見圖2),受到不同程度的蝕變和剪切變形,發育變余碎斑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石英、角閃石和輝石,以及少量黑云母。此外,礦區南部還發育斜長角閃片麻巖夾磁鐵石英巖、變粒巖、綠泥石片巖和云母片巖類,少量混合巖分布于礦區的東緣與南緣。
區域主體構造多在礦區通過,在礦區內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及次級構造,包括擠壓片理化帶、斷層、節理、揉皺等。礦區受多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和疊加形成了南寬北窄的構造空間格架,其中,北北東向展布的金廠峪復向斜是主要含礦構造,經歷了由韌性到脆性的構造轉換過程,礦體主要分布在其中的片理化帶內,而多組構造疊加形成的空間往往是礦體富集膨大的部位。
礦區西側巖漿巖出露主要為燕山期青山口巖體(199.1 Ma±2 Ma)[24]和賈家山巖體(199 Ma)[25],礦區內巖漿活動主要表現為各種巖脈,巖性主要為煌斑巖、石英鈉長斑巖、花崗斑巖和偉晶巖等。其中,石英鈉長斑巖和偉晶巖與礦體空間關系密切,并有較好的礦化蝕變現象,蝕變礦物組合與礦體中礦石礦物組合基本一致。
3“三位一體”成礦特征
“三位一體”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是在固體礦產預測、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礦產資源評價等多年研究、實踐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具有很強實踐意義的礦產預測方法[26]。該方法以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為核心,通過梳理三者之間的時空關系,對勘查區的潛在資源進行預測[27]。本文依據該理論對成礦三要素進行了研究和總結,以構建符合金廠峪金礦床成礦規律的“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
3.1成礦地質體
成礦地質體是記錄成礦作用發生的重要載體,是礦床形成的驅動機制,也是部分礦床成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其無論從成因還是時空關系方面,都與礦體有著密切的聯系[28]。因此,確定金廠峪金礦床的成礦地質體是構建其成礦預測模型的核心,也是對礦體進行空間定位的重要依據。
金廠峪金礦床產在太古宙遷西群斜長角閃巖內,該時期在東西向擠壓應力下,圍巖發生了強烈的變質作用,在角閃石轉變為綠泥石,以及斜長石變質為絹云母的過程中析出了Na+和SiO2,二者又進一步與斜長石發生反應形成鈉長石集中的成分層,由于其與鈉長石-石英脈型礦體特征相近,前人多將其看作是韌性剪切成礦作用的產物。因此,前人選擇了成分層中的鋯石開展了SHRIMP U-Pb測年工作,獲得其形成年齡為1 858 Ma±8 Ma,并認為成礦時代為古元古代。但是,本次研究顯示,金廠峪金礦床礦體主要產在韌性剪切帶內的脆性片理化帶中,早期韌性剪切作用并無有效的礦化體產出。同時,SONG等[29]和BAI等[30]分別對礦石中的輝鉬礦和黃鐵礦進行了Re-Os同位素測年,確定金廠峪金礦床的形成年齡為223~225 Ma,為印支期構造事件的產物。
前人對金廠峪金礦床氫-氧、硫、鉛同位素進行了詳實的研究[5,29-31]。氫-氧同位素顯示,金廠峪金礦床主成礦階段成礦流體以巖漿流體為主,晚階段則有大氣水的加入;硫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金廠峪金礦床石英-硫化物脈中黃鐵礦δ34S值為-6.3 ‰~4.2 ‰,平均值為-2.0 ‰,且不同成礦階段黃鐵礦δ34S值極差較小,為-6.3 ‰~3.1 ‰,表明成礦流體的硫來源組成較為簡單,應來源于深部巖漿;鉛同位素數據顯示,成礦物質位于深變質下地殼鉛的范圍內[32-34],表明金礦床成礦物質具有殼幔混合來源特征,且與造山作用有關。結合冀東礦集區印支期動力學背景分析認為,金廠峪金礦床的形成與華北克拉通北緣印支期碰撞后伸展作用誘發的巖漿活動有關。
緊鄰金廠峪金礦區西側發育早侏羅世早期的青山口巖體(199.1 Ma±2 Ma)和賈家山巖體(199 Ma),為礦床形成后燕山期巖漿活動的產物。礦區內發育與礦體同構造產出的礦化石英鈉長斑巖與偉晶巖,與鈉長石-石英脈型、石英-多金屬硫化物型礦化體在成分上呈連續演化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曲線也表現出繼承性地球化學特征[12,35]。區域內已知印支期巖漿活動產物為礦區東側的都山巖體(220 Ma),形成時代為晚三疊紀[25],地球化學特征上也與礦區內石英鈉長斑巖顯示出同源巖漿向不同端元演化的特征[24,36]。據此推斷,金廠峪金礦床深部應有印支期的隱伏巖體存在,經過高分異演化后在礦區內以石英鈉長斑巖和偉晶巖的形式產出,二者應為金廠峪金礦床的成礦地質體,金廠峪金礦床的礦化范圍也應限定在這2種脈巖產出的構造體系的一定范圍內。
3.2成礦構造與成礦結構面
成礦構造是控制礦體產出位置的構造空間系統,成礦結構面則是指成礦過程中礦漿(液)遷移、沉淀的顯性或隱性存在的巖石物理通道和化學性質不連續面[37]。金廠峪金礦床位于華北克拉通東北緣燕山陸內造山帶東段,金廠峪復式向斜中構造片理化發育部位。
3.2.1成礦構造與成礦結構面類型
冀東礦集區自元古代以來經歷了多期次構造事件,形成了金廠峪金礦床復雜的構造容礦空間與流體運移通道。
褶皺(見圖3-a)):金廠峪金礦床所處的北北東向復向斜由眾多次級倒轉、緊閉褶皺組合而成。礦體多賦存在緊閉褶皺的倒轉翼或者陡傾翼,產狀主要受褶皺形態控制。受印支期造山過程影響,呈現出分支復合的展布形態,并且沿構造礦體呈波狀彎曲形態。此外,復向斜控制的大量次級褶皺多表現為斜歪、倒轉和平臥褶皺,其中發育
少量礦體。在褶皺轉折端形成的虛脫部位,礦體具有加厚的特點。
斷裂(見圖3-b)):金廠峪金礦區內斷裂發育,成礦期構造為韌性剪切帶形成后,印支期造山過程中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壓扭性斷裂,可分為F0~FV,共6組規模較大的斷裂,每組斷裂又發育次級斷裂。其中,與成礦作用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北北東向的F19I斷裂和F1Ⅱ斷裂。區域近南北向的擠壓使北東向韌性剪切帶錯動形成張性破碎帶,為成礦流體的運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間,鈉長石-石英脈充填其中形成了不規則的細脈—網脈狀構造,如Ⅰ-3號和Ⅲ-3號礦體。此外,礦區內還發育成礦期后斷裂,多對礦體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剪節理:礦區內發育大量的節理構造,按走向可分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多呈共軛產出。這組節理控制著礦化蝕變帶分布,沿節理充填含黃鐵礦的鈉長石-石英脈,并向節理兩側交代形成硅化、鈉化、絹英巖化及綠泥石化蝕變。
片理化帶(見圖3-c)):礦區內片理化帶多疊加在早期形成的韌性剪切帶上,走向與金廠峪復背斜褶皺軸向一致,在褶皺變形強烈部位,片理化程度也隨之加強。作為礦區主要的儲礦場所,片理化帶控制了賦存其中礦體的形態和規模。在片理化帶與斷裂的疊加部位,片理化帶延長加大,充填進入的礦脈規模也隨之加大,由桑家峪礦段一直延伸到黑石峪礦段。
3.2.2成礦構造系統
礦體主要賦存在被后期片理化疊加改造過的韌性剪切帶中。礦體最北端為36勘探線,最南端為43勘探線。礦體主要由石英鈉長斑巖脈、偉晶巖脈、鈉長石-石英脈、石英-多金屬硫化物脈、石英-方解石脈幾種類型構成,分布在F19Ⅰ斷裂與F1Ⅱ斷裂之間,呈北北東向展布,全長約6 km。自西向東依次劃分為0號、Ⅰ號、Ⅱ號、Ⅲ號、Ⅳ號、Ⅴ號礦脈,東西寬0.2~0.9 km。單個礦體的寬度差異較大,為10~350 m,延伸為600~900 m。整體上,礦體與片理化帶展布方向一致,為北北東向,傾向為北西向或南東向,傾角較陡。從南向北,依次為南部桑家峪礦段、中部金廠峪礦段和北部黑石峪礦段。金廠峪金礦床的6個礦脈中包含17條礦體,所有的礦體均受片理化帶控制,位于F19Ⅰ斷裂的上盤。礦體呈條帶狀、透鏡狀、脈狀等沿走向和傾向表現出一定的分支復合和膨大現象。Ⅱ號、Ⅲ號、Ⅳ號礦脈的含礦性較好,Ⅴ號礦脈次之,0號和Ⅰ號礦脈的含礦性較差(見圖4)。
3.2.3成礦空間格架
礦區構造復雜多樣,主要控礦構造有褶皺、斷裂、剪節理和片理化帶等,這些構造分布于礦區的不同位置。褶皺形成了礦區成礦構造格架。在褶皺發育過程中,受到韌性剪切作用和韌脆性剪切作用,在褶皺兩翼發育有韌性剪切帶,并在燕山期受近南北向擠壓作用的影響被構造片理化帶疊加改造,受后期F19Ⅰ斷裂和F1Ⅱ斷裂控制,在斷裂和片理化帶的復合部位,容礦構造空間加大。同時,在片理化帶之間北西向和北北西向的剪節理和斷裂發育,這些剪節理和斷裂將褶皺、斷層和片理化帶相互連通,構成了一整套控礦構造系統。本次研究在礦區023中段、103中段、-57中段、-97中段和-377中段三維構造蝕變分帶填圖工作基礎上,構建了金廠峪金礦床聯合剖面圖(見圖5),片理化帶之間由剪節理等結構面連接貫通。
3.3成礦作用特征標志
金廠峪金礦床主要賦存于斜長角閃巖內發育以片理化帶為核心的構造體系中。大比例尺填圖及巖礦相分析顯示,金廠峪金礦床成礦作用可劃分為2個期次。
早期為韌性剪切成礦期,主要表現為較弱的浸染狀礦化,圍巖以斜長角閃巖和糜棱巖為主,受北北東向韌性剪切帶控制明顯,蝕變以硅化、鈉長石化、絹英母化、綠泥石化等為主,可見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分布,黃鐵礦多表現為拉長或扭轉變形。
晚期為巖漿熱液成礦期,可進一步劃分為5個階段。鈉長石英斑巖脈(Ⅰ階段,見圖6-a)),寬5~300 cm,斑狀結構,基質主要為長英質,斑晶主要為鈉長石、微斜長石和石英。輝鉬礦、方鉛礦、黃銅礦與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共生于本階段,但金品位較低。文象偉晶巖脈(Ⅱ階段,見圖6-b)),寬2~4.5 m,塊狀構造,半自形—自形微斜長石和石英構成文象結構。偉晶巖脈中以石英、鉀長石和鈉長石礦物組合為主,含有星點狀金屬硫化物,可見絹云母化蝕變。鈉長石-石英脈(Ⅲ階段,見圖6-d)),根據新鮮面顏色此階段礦脈可分為2類:一類呈淺肉紅色;另一類呈較鮮艷的肉紅色
。前人認為,造成顏色區別的原因是礦石中鐵元素的含量不同[36]。礦石呈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以粒狀和集合體狀黃鐵礦為主,脈石礦物有石英、鈉長石和鉀長石。石英-多金屬硫化物脈(Ⅳ階段,見圖6-c)),為金廠峪金礦床的主成礦階段產物,石英多表現為煙灰色,礦石礦物以黃鐵礦為主,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與之共生。裂隙金、粒間金與包裹金產在黃鐵礦顆粒內部或附近。石英-碳酸巖脈(Ⅴ階段),本階段金屬硫化物消耗殆盡,幾乎無金礦化發育,脈體穿切早期礦脈。
4“三位一體”找礦預測模型
冀東礦集區太古代形成了大面積褶皺綠巖帶,包括金廠峪金礦床在內的眾多金礦床皆產于此。至元古代,韌性變形使太古代褶皺活化,北北東向韌性剪切帶形成了金廠峪金礦床的第一期礦化;印支期近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形成大量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和剪節理,并使早期形成的韌性剪切帶發生強烈的片理化,形成金廠峪金礦床的主要賦礦空間。斷裂和節理部分發育在片理化帶之間,另有部分疊加在片理化帶之上,構成的構造空間系統共同控制著礦體的產出,并在構造疊加部位形成厚大礦體。
晚印支期,冀東礦集區所處的華北克拉通北緣進入碰撞后伸展構造演化階段,區域構造應力由造山期的擠壓向后碰撞期的伸展過渡。交代巖石圈地幔與下地殼發生反應,形成大規模的含礦巖漿活動[9,15,18]。巖漿在上升過程中經過充分分異,受分異系數控制,Au元素隨金屬硫化物進入巖漿分異出的流體中,并不斷向巖漿演化晚階段聚集,最終在以片理化帶為核心的構造系統中充填成礦。綜合分析研究認為,金廠峪金礦床的“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為:主要賦礦層位為太古界遷西群斜長角閃巖,成礦地質體為礦區內與礦體同構造產出的石英鈉長斑巖脈和偉晶巖脈,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為北東向和北北東向的片理化帶、復式褶皺、斷裂、剪節理,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為硅化、鈉長石化、碳酸鹽化和黃鐵礦化蝕變。
通過對金廠峪金礦床“三位一體”成礦預測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礦體垂向空間的展布特征,認為下一步深部找礦目標應主要集中在Ⅴ號礦脈0勘探線—55勘探線-1 000~-600 m標高。此外,通過對片理化帶在空間上的構造形態分析,走向向西凸出的構造部位成礦空間較好,因此,在Ⅰ號、Ⅲ號、Ⅳ號礦脈西側可能存在礦體(見圖7)。
5結論
1)金廠峪金礦床成礦地質體為與礦體同構造產出的石英鈉長斑巖脈和偉晶巖脈,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為以北東向和北北東向的片理化帶、復式褶皺、斷裂、剪節理,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為硅化、鈉長石化、碳酸鹽化和黃鐵礦化蝕變。
2)構造片理化帶是金廠峪金礦床的主要儲礦構造,褶皺轉折端虛脫部位為次要儲礦構造,共軛剪節理和韌性剪切帶等構造系統為成礦流體遷移的主要通道。
3)Ⅴ號礦脈0勘探線—55勘探線-1 000~-600 m標高是重點的找礦靶區。此外,片理化帶向西凸出的Ⅰ號、Ⅲ號、Ⅳ號礦脈西側也是找礦的有利區域。
[參 考 文 獻]
[1]陳毓川.中國金礦床及其成礦規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2]馬塬皓.河北遷西金廠峪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構造特征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0.
[3]郭媛.冀東金廠峪金礦床礦物學特征及成礦作用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4]賈三石,王恩德,付建飛,等.冀東金廠峪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征、礦床地球化學及其成因機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10):1 492-1 495.
[5]田育功.冀東金廠峪金礦床成礦流體演化及疊加成礦作用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23.
[6]宋揚,劉揚,李景行,等.冀東地區典型金礦床構造背景研究[J].礦床地質,2010,29(增刊1):991-992.
[7]石厚禮.冀東金礦集區地球化學特征與勘查標志[D].長春:吉林大學,2014.
[8]翟裕生.關于控礦構造研究的思考[J].礦床地質,1994,13(增刊1):117-119.
[9]蘭青堯.金廠峪燕山期巖漿活動及其與金成礦作用關系[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1.
[10]魯淑金.金廠峪金礦擠壓片理化帶構造特征、形成機制及對金礦的控制作用[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
[11]宋揚,王瑞江,胡建中,等.河北金廠峪金礦控礦構造特征與成礦物質來源[J].地質學報,2011,85(1):78-87.
[12]張麗茜.河北金廠峪金礦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物質來源探討[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13]張長征.金廠溝梁金礦田“三位一體”成礦模式[J].黃金,2022,43(4):23-26.
[14]崔偉,董國明,鄭思光,等.冀東沉積變質型鐵礦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2022,58(5):989-1 000.
[15]梅燕雄.冀東金礦成礦特征及成礦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1997.
[16]巴正晨,劉彥兵,白會良,等.河北石湖金礦床101-4礦體構造疊加暈特征及找礦預測[J].黃金,2022,43(3):7-14.
[17]石強,李晨,周煜欣,等.華北克拉通北緣孔茲巖帶兩期深熔石榴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4):1 090-1 116.
[18]宋揚.冀東典型金礦床構造巖漿作用及流體成礦過程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
[19]梁鳴,羅先熔,劉永勝,等.冀北小梨樹溝地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其找礦預測[J].地質與勘探,2022,58(2):312-325.
[20]衛彥升,馮志強,閆濤,等.華北板塊中部中生代構造演化——以山西為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2,52(4):1 127-1 152.
[21]付超,李俊建,唐文龍,等.華北地區硫礦資源特征及成礦規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2,52(6):1 879-1 893.
[22]林強.華北地臺東部太古宙花崗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3]馬塬皓,劉云華,趙強,等.甘肅塘壩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J].黃金,2020,41(2):3-11.
[24]羅鎮寬,關康,裘有守,等.冀東金廠峪金礦區鈉長巖脈及青山口花崗巖體SHRIMP鋯石U-Pb定年及其意義[J].地質找礦論叢,2001,16(4):226-231.
[25]馬君.冀東馬蘭峪隆起核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
[26]嚴光生,葉天竺,龐振山,等.成礦地質體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J].地質通報,2023,42(6):857-882.
[27]劉云華,賴正晗,王碩,等.陜西太白金礦床“三位一體”找礦預測模型及深部找礦預測[J].黃金,2023,44(7):10-18.
[28]郭健,彭欣,張蓉,等.目標地質體的研究確定與找礦實踐[J].地質與勘探,2023,59(3):497-520.
[29]SONG Y,JIANG S H,BAGAS L,et al.The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Jinchangyu gold deposit,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metallogenesis and geodynamic setting[J].Ore Geology Reviews,2016,73:313-329.
[30]BAI Y,ZHU M,ZHANG L,et al.Auriferous pyrite Re-Os geochronology and He-A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Jinchangyu Au deposi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Ore Geology Reviews,2019,111:102948.
[31]張秋生,楊振升,高德玉.冀東金廠峪地區高級變質區地質與金礦床[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32]吳開興,胡瑞忠,畢獻武,等.礦石鉛同位素示蹤成礦物質來源綜述[J].地質地球化學,2002,30(3):73-81.
[33]肖凡,班宜忠.閩北大藥坑金礦床黃鐵礦成分標型及硫、鉛同位素組成研究[J].礦床地質,2017,36(1):171-184.
[34]ZHU B Q,YU H.The use of geochemical indicator elements in the exploration for hot water sources within geothermal fields[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5,55(1/2/3):125-136.
[35]陳顯玉.冀東金廠峪中酸性巖脈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D].石家莊:河北地質大學,2021.
[36]宋揚.河北金廠峪金礦紅色鈉長石脈的成因及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15,61(增刊1):371-372.
[37]黃雄飛.西秦嶺印支期花崗質巖漿作用與造山帶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
[38]WANG S,LIU Y,GUO Y C,et al.Formation of the Jinchangyu Au deposit,eastern Heibei Province,China:Melts and fluids derived from a highly fractionated magma[J].Ore Geology Reviews,2021,139:104444.
\"Trinity\"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model and prospecting prediction of" Jinchangyu Gold Deposit in" Eastern Hebei ore concentration area
Mo Wenyi1,Liu Yunhua1,Liu Zhanjin1,Wang Qingxuan1,Yang Xuanjiang2,Wang Shuo1
(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Changan University; 2.Northwest Nonferrous Engineering Co.,Ltd.)
Abstract:Jinchangyu Gold Deposit,one of the largest and oldest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Hebei ore concentration area,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gold reserves.At present,exploration has reached a bottleneck.To address the critical issue of increasing reserves in the deeper parts,a systematic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Trinity\" exploration theory and methods.A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guide deep-edge exploration.Through large-scale structural and 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mapping of typical sections and roadways in Jinchangyu Gold Deposit,the mineralizing structures,and structural planes were identified,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haracteriz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ody,mineralizing structures,structural planes,and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was further analyzed,leading to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a \"Trinity\"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model.The deep exploration target is suggested to focus on the V vein from Exploration Line 0 to 55,with elevations between -1 000 and -600 m.The peripheral exploration targets should b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Ⅰ,Ⅲ,and Ⅳ veins.Preliminary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rinity\"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model is effective,providing realistic guidance fo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Jinchangyu Gold Deposit.
Keywords:Eastern Hebei ore concentration area;Trinity;quartz syenite porphyry;metallogenic prediction model;deep-edge prospecting;Jinchangyu Gold Deposit
基金項目: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3-JC-YB-222);陜西省地勘基金項目(220227240301)
作者簡介:莫文毅(1999—),女,碩士研究生,從事巖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1036921850@qq.com
*通信作者:劉云華(1965—),男,研究員,博士,從事金(銀)、鉛鋅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研究及教學工作;E-mail:zyyhliu@chd.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