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三斷”(斷路、斷電、無公網)極端條件下消防應急通信系統的裝備及技戰術應用研究。針對當前應急通信保障體系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綜合應用各類應急通信系統裝備及技戰術的對策建議。結合實戰案例,分析了在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保障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包括加強通信保障班建設、優化通信保障體系、加大裝備建設力度、開展差異化技戰術研究和完善聯勤聯動機制等。這些措施旨在提升消防隊伍在極端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確保災害現場信息的及時傳遞,能夠有效指揮人員。
關鍵詞:消防應急通信;裝備應用;技戰術研究;通信保障體系
引言
自轉制以來,各級消防救援隊伍緊密結合實戰需求,加強了應急通信保障系統的建設,大大提高了應急通信保障水平,已經達到了“組成網、隨人走,不中斷、能聯上,聽得見、看得清,能圖傳、能分析”的目標。然而,隨著消防體制改革的深入,目前的應急通信支撐體系已經很難滿足“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應急救援工作需求,尤其是當極端自然災害造成“道路損毀、電力中斷、公網癱瘓”等極端惡劣環境時,應急通信保障隊伍“突不進去”,災情信息“傳不出來”的問題尤為突出,亟待解決。筆者結合廣西消防救援隊伍在參加梧州市藤縣“3·21”東航飛行事故救援、國家“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等重大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提出在“斷路、斷電、無公網”極端條件下,綜合應用各類應急通信系統裝備及技戰術的對策建議[1]。
一、當前背景下應急通信保障工作現狀
自改制以來,全區各級消防救援隊伍致力于建立上下貫通、立體協同、緊密銜接、有序運轉的應急通信支撐體系,按標準組建了總隊和14個支隊的本級應急通信保障隊。全區消防員通信崗位編制人數458人,實有631人,各基層消防救援站已全部完成通信保障班人員配備。其中,國家隊193人,專職隊員438人,專職信通崗位506人,兼職人員125人。通信員從事通信崗位工作年限平均不滿1年,大部分人員都參加過國家消防救援局、總隊或支隊組織的應急通信、無人機駕駛員培訓,主要從事日常會議保障、應急通信保障、檔案臺賬制作等工作。在應急通信裝備配備方面,共配備輕型衛星便攜站17臺、單兵圖傳設備672套、衛星電話352部、無人機94架、越野通信裝備運輸車16輛、通信指揮車21輛,建成智能接處警及指揮系統、現場聯合作戰關鍵應急通信系統、城市重大事故救援應急通信系統、公網集群通信系統、融合通信系統并投入實戰應用。突出抓好“直調直報、前突通信、指揮體系建立”等關鍵環節的訓練,強化全員輪訓和專業培訓,狠抓拉動測試、實戰實訓和跨區域演練,磨合優化運行模式、保障機制和規程,在歷次重大消防安保和災害應急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圓滿完成了歷屆“東博會”安保、第二屆東盟地區論壇、抗擊“山竹”臺風、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顒?、百色“5·20”坍塌事故、梧州市藤縣“3·21”東航飛行事故救援、國家“應急使命·2023”等各項重大消防安保和應急救援通信保障工作,多次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全區火災形勢嚴峻,暴雨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各類災害事故頻發。當前應急通信保障實戰條件下,救援力量相對薄弱,人員流動較大,業務能力參差不齊,通信裝備配備結構和布局不夠合理,集成化、輕便性和網絡的抗毀性、擴展性不高,復雜環境下的現場信號覆蓋還存在通信盲點,針對不同類型災害處置的通信保障能力不強,尚不能適應滅火救援快速高效的作戰指揮要求,無法滿足“全天候、全地域”的通信保障需要[2]。
(一)人員機構編制配備不足
基層人少質弱、骨干流失、人才匱乏,部分基層通信人員身兼數職,既作為通信員和宣傳員,又承擔火場文書工作,通信崗位人員沒有編制,沒有專業崗位,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流失。消防隊員加入通信保障隊伍的意愿不高。
(二)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
應急通信崗位存在專兼職混用、實戰經驗不足,基層單位對通信保障能力建設缺少規劃、了解不多、投入不足,各項業務與信息技術無法融合、應用脫節,缺乏系統培訓、專業輪訓和實戰鍛煉,人員業務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一,獎懲激勵機制不健全。基層指戰員對新的信息技術和應用“不想用、不會用、用不好”。
(三)通信組織指揮體系混亂
部分指戰員通信值守意識不強,不隨身佩戴對講機,對通信設備的操作不規范。大型災害現場指揮層次混亂、多級指揮,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統一指揮體系。部分指揮員不遵守“多聽少發、先聽后發、無事不發”通信規則,拿著對講機就亂喊話,致使二級指揮網中信息量過多過雜,存在無用的指令,前方指戰員無所適從,難以形成正確決策,貽誤戰機。
(四)缺少針對性裝備配備
現場指揮網覆蓋有盲區、無人機通信應用未得到重視、衛星鏈路傳輸帶寬窄,前后方聯通不暢,作戰指令推送不順,態勢會商情報不足。在遭遇公路徹底阻斷,尤其是在邊遠山區公路終點等極端條件下,仍然缺少有效的兵力和設備投放手段,導致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保障力量“突不進去”[3]。
(五)缺乏針對性技戰術研究
當前,消防救援應急通信保障以城市火災救援為重點,針對地震、山體滑坡、洪水、臺風、礦山等災害事件的應急救援,盡管已經具備了一些通信保障措施,但仍不夠成熟與健全,尤其是在“道路損毀、電力中斷、公用網絡癱瘓”等極端惡劣環境下,通信保障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極端條件下災害現場信息“傳不出來”[4]。
(六)應急通信聯動效能不高
與電力、航空、通信管理等部門以及社會技術專家建立聯系時間短、管理職責未厘清、調度權限不明確,容易造成聯動不暢、協調困難,多部門同時建設“小系統”,數據整合困難,日常缺乏技術交流互動,戰時協同能力較差。
三、建議和措施
(一)抓好通信保障班實體化運行
針對機構編制、人員配備不足、臨時抽調等現狀,應立足當前基層實際,抓好通信保障班實體化建設工作。要按照人員崗位編制配備通信保障班人員:無通信保障班編制的執勤隊伍(含政府專職消防隊)執勤人數小于15人,配備1名通信員,執勤人數大于15人,配備2名通信員,人員上崗要下達正式任命文件。通信保障班設班長或副班長,經支隊培訓合格后任命上崗,負責日常管理、執勤備戰、訓練考核、實戰保障等工作。通信員須具備無人機駕駛資質。通信員因退出、調離等情況導致缺編時,應擇優選用業務精湛、責任心強、作風扎實的人員補充。抓好通信保障班人員、裝備、機制建設,固化應急通信保障響應組織流程,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通信保障能力。
(二)加強應急通信訓練演練
強化測試性和研討型訓練,主要研究應急通信故障的快速恢復、系統故障的及時處理以及測試演練,以提升綜合性通信保障能力。深入推進應急通信崗位大練兵活動,施行分級訓練負責制;加強專業隊伍培訓和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有無人機飛行資質的通信保障人員。健全15種緊急情況下的緊急通信保障預案,定期開展設備調試、拉動考核和實戰演習。加強復雜惡劣環境下的實戰實演,通過實戰演習和拉動式演習,對定點通信、地面中繼、空中組網、反向覆蓋等新型戰術進行改進,完善保障規程和工作機制,提升實戰保障能力,為“搶大災、救大險、打硬仗”做好充分準備[5]。
(三)優化統一指揮的通信保障體系
建立高效的指揮程序,健全通信規則,規范現場指揮層次、呼號指令、接聽匯報程序。常態化開展通信拉動考核,狠抓各級指戰員的通信習慣養成。要強化戰時通信管理,鼓勵和引導官兵養成“靜默”“多聽少發”的良好通信習慣,在通信過程中,指揮與回復的方法都應規范、簡潔明了,保證通信渠道的暢通性。
(四)加大應急通信裝備建設力度
以“微型化、輕型化、便攜化、智能化”為目標,研究“高精尖”通信設備,如超輕型衛星便攜工作站、高通量衛星設備、固定翼垂直起降無人機、無人機遙控、外骨骼、四足機器人、柔性屏幕等,并重點研究以融合通信、聚合通信、懸浮平臺、5G技術等應急通信高科技應用為基礎,推動輕量化、集成化、智能化單兵通信裝備。對快速靈活機動部署、戰時網絡智能化切換、通信網絡彈性延伸等手段進行研究,使全過程能夠全感知、全可視、無縫執行,充分提高“全天候、全地域、全災種”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6]。
(五)開展差異化應急通信技戰術研究
結合當前消防隊伍通信人員、裝備分布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應按照“先速報、后組網、再補盲”的總體思路,先實現部分通聯,再考慮廣域覆蓋,最終形成前后暢通、內外共享、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前突小隊到達震中或重災區后,立即組織初步偵察,通過衛星電話向指揮中心報告最新災情,并通過北斗有源終端發送位置信息或短報文??傟?、支隊應急通信分隊到場后,立即開辟現場音視頻指揮網,在重災區架設寬窄帶自組網設備,利用語音自組網作為二級網供各級指揮員使用,利用圖像自組網采集傳輸救援畫面,利用無人機開展高空偵察及航測建模。當地面有“盲區”時,嘗試在較高的位置設置中繼,“補點入網”,消除“空白點”,使災區10千米左右的聲視通信網絡覆蓋暢通。依托衛星便攜站或“動中通”指揮車接通衛星鏈路,建立現場與后方指揮中心的音視頻傳輸渠道。之后,公共網絡通信、道路和電力等設施陸續恢復,然后通過有線和公共網絡等通信方式來構建一個更完整的通信系統[7]。
(六)完善應急通信聯勤聯動機制
征召專職隊通信員、聘請系統運維團隊、組建“輕騎兵”前突小隊和志愿消防速報員隊伍,進一步充實、配齊各級通信崗位人員,切實解決極端條件下隊伍“突不進去”、信息“傳不出來”、災情“如何匯聚”等實戰難題,打造一支技術過硬、隨需而應的應急通信保障隊伍。完善與應急、公安、電力、通信、地質、氣象等部門的通信聯動機制,互通信息、共享資源,特別是要深化與通信運營商的聯動,第一時間調派超級基站,增強公網信號覆蓋,共享手機位置信息。此外,加強對社會通信力量與資源的統籌調度,建立聯勤聯動快速響應機制,根據救援需要,第一時間協調調集長航時、大載重無人機進行協同保障,提供通信、偵察、測繪、建模等服務,提高救援指揮效能[8]。
結語
在“三斷”極端情況下如何迅速高效地構建通信保障體系,并保證前方、后方穩定的音視頻傳輸與指揮調度,是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這不僅關系到自組網、通信無人機、高通量衛星等系統裝備的建設,更關系到人才培養、戰術創新、訓練演練等工作,任重而道遠,必須群策群力,共同推進,才能盡快形成戰斗力。參考文獻
[1]梁云杰.“斷路斷電斷網”等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保障對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40(03):449-452.
[2]滕波,鄭權祥.從云南普洱“11·15”失聯人員搜救談山岳救援應急通信保障對策[J].中國消防,2022(08):50-53.
[3]潘曉東.“三斷”條件下通信保障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22(12):66-69.
[4]盛萬興,段青,沙廣林,等.系留氣球平臺在應急通信保障中的應用[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22,20(08):22-28.
[5]葛緒超,李懷義,許建權,等.消防救援隊伍高原高寒地區大震巨災應急通信保障策略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3,42(03):411-415.
[6]周雄偉.新一代應急通信系統發展展望[J].通信技術,2022,55(01):1-6.
[7]李飛,張松軼,冀峰.應急體系變革下應急通信發展初探[J].無線電通信技術,2019,45(03):262-265.
[8]王莉,費愛國,張平,等.智能應急指揮通信網絡新框架與關鍵技術研究[J].通信學報,2023,44(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