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路
一
后來發生了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領袖人物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
(節選自莫懷戚《散步》)
●閱讀心得
《散步》以“散步”這一活動為線索,串聯材料,形散神聚,描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過程,以“我們在田野散步”開篇,途中,母親和兒子因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產生了分歧,“我”因孝敬母親決定走大路,而母親因疼愛孫兒改變主意選擇走小路,最后“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散步活動完美結束。全篇線索突出,敘事清晰,情節生動,感情真摯,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愛和責任。
二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干凈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那些廢棄的村子一點點重建起來。從地價昂貴的城市搬到這里安家的人帶來了青春和活力,還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氣。一路上,我碰到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一直住在這里的老一輩人,已經被舒適的新生活改變了。加上新來的居民,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這位叫艾力澤·布正菲的老人。
(節選自讓·喬諾《植樹的牧羊人》)
●閱讀心得
《植樹的牧羊人》以高原的前后變化為線索,敘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景。一個孤獨的農夫,靠自己的體力與毅力,歷經32年的努力,把荒漠變成綠洲,變成沃土,展現出牧羊人的勤勞、智慧及非凡的毅力,他用自己的雙手種植著幸福和希望。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作者用獨特的構思和細致的場景進行描寫,讓人感覺像是真實發生的。
三
突然,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時刻,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松應對——因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就會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驕傲。
(節選自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閱讀心得
《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了“我”童年時代的一件往事,以“冒險、遇險、脫險”為線索,表現了“我”從膽怯、恐懼到最終克服心理障礙,產生成就感的心路歷程。作者旨在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要恐懼;要勇敢地邁出一小步,再走一小步。全文情節跌宕起伏,敘事清晰,從懸崖遇險的細致描摹,到脫險過程的細致刻畫,都令人印象深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寫作借鑒
清晰的線索,不僅能貫串整篇文章,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還能幫助讀者快速理清文章內容。以一件事為線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結構渾然一體。線索能夠將作文的各個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通過這個線索,作者可以將文章的主題、情節、人物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2.幫助讀者理清文章內容。清晰的線索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讓讀者能夠跟隨線索逐步深入文章,理清文章的內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就以冒險、遇險、脫險的過程為線索,讓讀者快速建立思維導圖,理清文章內容。
3.彰顯文章主題。清晰的線索有助于作者突出文章主題,也使讀者易于把握全文內容,使主題愈加鮮明、深刻。如莫懷戚的《散步》,題目就是文章的線索,作者寫了因散步引起的問題,以及怎么解決問題的過程,將一家人互相體諒和承擔責任的主題更加鮮明地突出了。
4.增強文字的表現力。線索能增強文章的表現力,使文章的藝術魅力大大增強。通過線索,作者可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打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如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作者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了荒原變綠洲的巨大變化,從而體現出牧羊人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