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會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素材解讀
孔子作為一代宗師,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聞名于世。但他在面對七歲孩童項橐的質疑時,并沒有以長者或權威的姿態進行駁斥,而是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謙遜品質。被質疑時,孔子沒有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強行辯解,而是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這種行為體現出孔子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包容。他不以年齡、地位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而是以智慧和品德作為衡量標準。孔子的謙遜不僅為他的學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