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讀范文
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等處來看,方形或長方形的土木建筑體制便已開始,它終于成為中國后世主要建筑形式。隨著社會進入新階段,一股所謂“美輪美奐”的建筑熱潮蔓延開來。不只是為避風雨而且追求使人贊嘆的華美,日益成為新興貴族們的一種重要需要和興趣所在。
這股建筑熱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國后大修阿房宮而達到最高點。據《史記》記載,“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可見,兩千余年前的秦代宮殿建筑是相當驚人的。中國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一開始就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筑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征。它重視的是各個建筑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體制、風貌大概始終沒有脫離先秦奠定下來的這個基礎規范,體現了中國民族特點的實踐理性精神。
許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建筑等等。而中國主要是宮殿建筑,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所謂“大房子”開始,中國祭拜神靈的場所即在與現實生活緊相聯系的世間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脫離世俗生活的特別之處。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展貫徹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系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筑,成了中國建筑的代表。
中國建筑物結構嚴格對稱,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理性)的特征。所以,就單個建筑來說,比起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建筑,它確乎相對低矮,比較平淡,應該承認遜色一籌。但就整體建筑群說,它卻結構方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它不是以單個建筑物的體狀形貌,而是以整體建筑群的結構布局、制約配合而取勝。非常簡單的基本單位卻組成了復雜的群體結構,形成在嚴格對稱中仍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又保持統一的風貌。
這種本質上是時間進程的流動美,在個體建筑物的空間形式上,也同樣表現出來,這方面又顯出線的藝術特征,因為它是通過線來做到這一點的。
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屋頂形狀和裝飾,占有重要地位,屋頂的曲線,向上微翹的飛檐,使這個本應是異常沉重的往下壓的大帽,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臺基,使整個建筑安定踏實而毫無頭重腳輕之感,體現出一種情理協調、舒適實用、有鮮明節奏感的效果。
正如中國繪畫理論所說,山水畫有“可望”“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中國建筑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精神。即是說,它不重在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重在生活情調的感染熏陶,是能夠經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場所。在這里,建筑的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已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進程,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
(節選自《美的歷程》,有刪改)
亮點借鑒
建筑是文化藝術的棲息地,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梁思成先生說,中國的建筑體系是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建筑藝術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世代經驗積累所創造的。讀懂中國古建筑藝術的語言,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瑰寶的魅力,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古建筑的語言,藏在每一處榫卯磚石之中。其文化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居住、觀賞,還在于其結構材料、建造手段、設計創新的科學性。要講好它們的歷史發展和風格理念,不僅需要作者有廣博的知識,還要能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古建筑變得平易近人。
如本篇選文,作者便借助邏輯順序,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歷史發展、特點應用、建筑結構、空間形式和建筑精神等方面,思路清晰,展現出說明文邏輯的嚴密性。從寫作方法上看,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的加入,引資料、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富有文學色彩,也讓讀者透過古建筑,瞥見古建筑的形制之美和藝術價值,了解到其背后的科學知識和文化積淀。
因此,要想寫一篇充滿趣味的說明文,我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結構上,設置關鍵詞句,使行文思路清晰,段落層次分明,前后呼應。
2.語言上,可以采用多種說明方法,使行文語言更加準確、具體、嚴謹。
3.表達方式上,除了說明外,還可適當加入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使作文更有感染力;亦可運用修辭、表現等手法,使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更具趣味性。
4.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和精神,寫出作者的情感主張和文化自信感,彰顯時代特色與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