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峰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在當今時代,各國安危與共、唇齒相依,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而獨善其身,保護好中國的海外公共安全利益既要靠我們自己在機制建設、法律法規、能力構建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離不開高質量、有成效的國際合作。
In today’s world, the security of all nations is interconnected, and no country can stand alon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China's public safety interests overseas, we must not only invest more effort in our own mechanisms, legal frameworks, and capabilities, but also rely on high-quality,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海外利益,顧名思義,是指國家利益的海外延伸,在中國領土之外的國家利益,屬于國家利益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背景下,海外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維護,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必須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新時期中國海外利益兼具國家性、公共性和個體性。主要包括:中國在海外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海外能源資源和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利益,海外公民僑民人身及財產安全,海外公司和企業的財產安全,從狹義角度的分類,海外公共安全是指后兩類,即處于中國管轄權以外的地區的中國企業與公民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
海外公共安全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是由現實發展所決定的。1978年,中國公民出境僅為20萬人次左右,而隨著“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速了中國公民與中資企業遍布全球的步伐。資料顯示,境外資產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國2.86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90個國家(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6萬家,境外企業資產總額8.5萬億美元;勞務人員方面,商務部統計數字表明,2023年中國企業共向境外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4.7萬人,比上年增加8.8萬人;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54.1萬人;海外華人華僑,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約有5000萬~6000萬,而在海外長期居留的中國公民,估計有500萬;短期出境旅游人員方面,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2023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超過 8700萬人次,預計今年出境游人數為1.3億人次,有望恢復到2019年1.55億人次的83%,認為“積極樂觀”將會是今后出境游發展的主基調;出國留學人數方面,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70.35萬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當年出國留學人數降為45.09萬人,2021年回升至52.37萬人,2022年繼續回升至66.12萬。
總的看,雖然過去幾年受新冠疫情的拖累,中國與海外融合的步伐有所放慢,但隨著當前中國對外交往水平的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求學、務工、經商、投資、旅游的需求正在穩步釋放之中。這些出國人員群體,分布廣泛,數量巨大,他們在海外的公共安全“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人民群眾感受很深。當前,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中國闊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和經濟競爭的前沿,海外公共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當前海外公共安全利益面臨風險與挑戰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嚴峻,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
百年未有的變局之下,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民粹主義、排外主義等各類思潮的興起,暴恐活動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仍很猖獗,放大了中國公民和企業在海外面臨的政局動蕩、社會動亂、武裝沖突、綁架劫持、刑事犯罪等風險,加之美西方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的各種政治訛詐、安全遏制、科技封鎖和極限施壓活動有增無減,惡化了中國海外公民與企業所在的外部環境,這些都給中國海外公共安全利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此外,走出國門的中國公民群體類別越來越多,所從事的活動類別也愈發多樣,這必然會遭遇更多種類的個體或群體公共安全風險,諸如社會治安、交通安全、施工安全、電信詐騙、勞務糾紛、自然災害、失蹤失聯、種族歧視和傳染疾病風險,等等。據公開資料顯示,僅2018年至2022年就發生海外中國公民安全事件1266起,549名中國公民遇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進一步提出,要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在我看來,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一個道理,即在當今時代,各國安危與共、唇齒相依,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而獨善其身,保護好中國的海外公共安全利益既要靠我們自己在機制建設、法律法規、能力構建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離不開高質量、有成效的國際合作。
下一步,推動國際合作有望成為中國海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國際社會以團結精神和共贏理念應對安全挑戰,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一起,共同走出一條對話而非對抗、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第二,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政黨、強力部門、民間組織深化合作,做好對駐在國中國公民的領事保護,進一步提升中國護照“含金量”,增強中國的外交斡旋力。第三,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國家,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減災、撤僑演練,做到危機情況下外方能夠配合我迅速采取聯合救援行動。第四,在現有雙邊執法合作、聯絡熱線、警務聯絡官等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推動各國執法部門,精確打擊侵害中國機構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第五,擴大國家間各層次的交流,互相借鑒成功的執法經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全球南方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欠發達國家的執法官員進行培訓,幫助對方提升處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更好維護中國企業和人員的海外安全。
【本文系作者在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云港)2024年大會國際安全形勢研討會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張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