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演變主要指書法字體的演變。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商至秦末——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再到秦漢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帶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此后,各種書體相繼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字體的篩選淘汰中逐漸定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很大。在秦始皇統一國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稱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的。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當時字體的面貌。
◆兩漢時期——主要有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則是東漢時期崔瑗所著的《草書勢》。
◆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書法進入了北碑南帖時代,以無名書法家為主流,繼承了前代書法家的優良傳統,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條件。
◆唐朝時期——唐代文化博大精深,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寶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要多。整個唐代書法,對后世的影響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
◆宋至明中——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到了元代,書法特征是“尚古尊帖”,成就大者多在行草書方面。
明代書法可分成以下階段:1.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2.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3.晚明書壇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涂豎抹,滿紙煙云。
◆明中至清——明末書壇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代得到了進一步延伸。
◆近現代——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無疑是向前邁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