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的門診接待了一對母子。看著孩子,媽媽忍不住淚水漣漣:“孩子大四了,只剩一年實習就能畢業,按說壓力不大,為何孩子就不能再堅持一年,畢業后就能找個好點的工作。”
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媽媽急得要死,孩子卻漫不經心。果然,這家母子也是,媽媽不停抹淚,孩子低頭不語,雙手緊握,兩個食指互相對著,不停劃圈圈。這個動作也許透露出孩子感覺無聊,甚至煩躁,忍不住做點小動作,緩解下情緒;也可能他進入了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發生的事情充耳不聞。
為避免直接壓力,我嘗試以輕松的方式詢問孩子此次就診的意愿。孩子只是搖頭。這個搖頭,說明他聽到了我們的談話,但是不知道是回應不想看心理門診,還是不想回答提問。好在媽媽解釋了:“他是不想來的,是我拉著他來。”
孩子被迫來看心理治療師,可能不樂意,來了也不想講話,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他生氣、不想配合,或者情緒低落到連說話都覺得困難。孩子可能積壓了太多情緒,根本不想參與心理治療。作為心理治療師的我選擇的問診方向如下:
孩子是復診,之前診斷為重度抑郁,一直在服藥。今天的門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的病情有沒有發生變化,抑郁情緒有沒有改善,藥物是否需要調整。通過詢問病史,了解最近發生的事情,看看有沒有和癥狀相關聯的因素,導致病情有變化;也可以進行心理測量,了解孩子的病情發展。好在孩子的檢查結果和上次相比沒有變化,這是好現象。
媽媽認為不是家庭原因,她給出了三個原因:
● 孩子學校管得緊,不自由;
● 理科不好學,壓力太大;
● 失戀了,還沒走出來。
可是,這是媽媽講的原因,孩子同意嗎?因為問題是在孩子身上,所以要問問孩子:媽媽講的理由跟你想的是否一致?
孩子繼續搖頭,說不是。問其原因卻不配合。這種情況我需要請媽媽暫時回避,和孩子單獨訪談,看是否另有隱情。
孩子還是給治療師面子的,與孩子溝通得知,十年前媽媽離婚,從此母子相依為命,孩子成績一直不好,媽媽不斷輔導和請家教。孩子曾多次拒絕上學,每次都被媽媽勸說,有時甚至以死相逼。盡管如此,孩子最終考上了大學。但孩子在大學中變得更加不開心。他沒有朋友,對專業課感到厭惡,不愿努力。前三年,媽媽一直苦苦哀求,到了大四,孩子對媽媽的話感到極度厭煩,不斷流淚:“我再也不想聽她的話了!她只會逼我讀書!”
這樣的談話內容,就顯示孩子的情況可能和家庭關系密不可分了,似乎孩子把完成學業和“聽媽媽話”莫名聯系起來。
其三,讓媽媽回到診室,通過母子面對面談,明確雙方的困難和責任
診室里,孩子繼續不吭氣,把媽媽急壞了,媽媽趕緊描述孩子的情況,還特意介紹了:“他嫌我啰嗦,說我太吵,不要跟我講話!”
這個孩子既不想回應媽媽,可是在經濟和生活上又沒有能力離開媽媽。而媽媽希望孩子回到學校,趕快獨立,卻怎么都不能如愿,孩子反而宅在家里。對孩子來說,完成學業,是年輕人的義務,也是社會功能的體現。放棄學業,
意味著孩子離家困難,獨立發展自己的能力受損。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每次都是媽媽做主,各種方法用盡,在孩子看來是“逼我學習”,母子倆這樣的狀況,就是離不得、近不得。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的名詞—— 糾纏,這就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其四,搭建溝通橋梁,嘗試解開母子之間的糾纏
媽媽說“孩子嫌我吵”,這表明她并未真正理解孩子的問題。她認為只要孩子聽從勸導,不發脾氣,就能順利適應學校和社會。這使得媽媽不斷絮叨、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
實際上,孩子的問題更深層次是由于情緒疾病,導致社會功能受損。他在學校待不下去,在家也不安穩。家人的話容易引發他對過去的不良記憶,使他對任何話語都感到煩躁。這樣一來,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煩惱積累,可能導致孩子拉黑媽媽,甚至出現“孩子逃避—媽媽啰嗦—孩子逃避”的惡性循環。
既然孩子不講話,那我們就當著孩子的面給媽媽做心理教育,告訴媽媽當下他們母子的關系模式是糾纏的狀態,那么,她需要思考怎樣和孩子相處,怎樣讓孩子相信她,她才可以幫到孩子。因為必須要孩子相信父母,父母才可能影響到孩子,提供好的支持,幫助孩子康復。
其五,向媽媽提供心理教育,指導她學習和孩子相處
當這個孩子拒絕和媽媽談話的時候,作為治療師,我們都在努力幫助患者,一般不強求母子溝通,而是通過改變媽媽的言行,讓她調整一追一逃:一個啰嗦急躁,一個逃避煩躁的關系模式。
做到這一點其實不容易,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長大了,尤其對于大學生,他們不僅是年齡增長,身體發育成熟,從心理層面來說,成年的孩子也必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需要被尊重,而媽媽如果沒有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就很容易把成年孩子當作小寶寶,繼續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對孩子進行指導。
其次,父母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允許孩子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而不要統統認為孩子不聽話。因為孩子在適應學校和社會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困難,如果沒有應對成功,也可能會暫時逃回家里,變成休學宅家的狀態,父母需要牢記:
● 理解孩子會遇到困難,不要總是催促、打雞血。
● 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要尊重不同之處。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去揣摩孩子,因為父母的經驗都是幾十年前的了,那個時候的環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而孩子當下遇到的問題,肯定不是老經驗可以解決的。
● 孩子說不是,父母要學會相信。不要口頭上和孩子爭執不休,一個說不是,另一方非說就是,這樣的話,就會跟孩子形成一種互懟的模式,影響溝通的同時,更讓孩子不信任父母。
我的苦口婆心估計有了作用,媽媽理解了一些,講話語氣也柔和很多,不再充滿焦慮的火藥味,而孩子也慢慢舒緩了眉頭,母子倆開始了對話。這是個好的開始,要把這樣的關系維持,并且能夠發展下去,最后緩解癥狀;還需要堅持藥物和心理治療,畢竟生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治病也需要剝繭抽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