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短視頻行業迅猛發展,成為互聯網娛樂主流。根據《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有關內容,超六成未成年人瀏覽過短視頻。可見,刷短視頻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腦健康發育和正向積極價值觀的形成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石。然而,美國石溪醫學院臨床教授卡拉達瓦斯表示,根據腦部受創研究,電子產品的屏幕對大腦前額葉的影響,與可卡因無異。因此,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視頻應用,選擇瀏覽恰當短視頻內容,成為亟待解決之題。
研究表明,短視頻能激活大腦獎賞系統,釋放多巴胺,將刷視頻與快樂關聯,促使人渴望重復此行為。浙江大學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研究發現,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個性化推薦視頻比隨機視頻更能激活大腦獎賞相關區域,如中腦腹側被蓋區和其他一些離散腦區等,表明這些算法推薦的視頻對觀看者更具獎勵性,易導致上癮。青少年因自控力弱,更易沉迷其中。
瀏覽短視頻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形成依賴。這導致在從事低多巴胺活動或行為(例如工作或學習)時,注意力難以集中。另一方面,短視頻的短暫性和即時的快速信息攝入進一步削弱了長時間注意力的維持能力。相較于成人,青少年的注意力本就更不容易集中,若沉迷于短視頻,注意力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影響學習和其他重要任務的有效完成。
短視頻應用算法推薦機制使同質化信息堆疊,形成“信息繭房”,限制了觀看者信息接收視野,束縛了觀看者的創造力和思維發散能力,對現有世界的認知產生偏差;其碎片化信息雖概括高效,卻剝奪了深度思考機會。而青少年處在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需通過信息解構與邏輯建構提升認知,但短視頻直接呈現內容,缺乏思考過程,阻礙認知鍛煉與提升。
青少年的審美能力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斷,易受庸俗低俗短視頻影響,一些短視頻博主為流量迎合低俗審美,宣揚錯誤價值觀。頻繁接觸此類視頻,將會因“曝光效應”影響,讓青少年誤以為這就是美,審丑趣味被激發,甚至出現“以丑為美”的現象,產生不健康的審美價值觀。
短視頻質量良莠不齊,很多內容充斥著奢靡、攀比、享樂至上等歪風邪氣。一些創作者以不良人設進行營銷,制造炫富類視頻或者圖片,與現實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反差,誤導青少年妄想,好高騖遠,將盲目追求金錢和財富作為人生價值的追求,形成唯利是圖的錯誤心態。
一方面,由于對短視頻世界的獵奇心理影響加之自控力較弱,青少年容易沉浸其中,逐漸逃避現實社交,與周圍形成一道屏障,從而削弱了現實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長期虛擬社交,青少年適應屏幕交流,誤認為虛擬空間即自我世界,出現以短視頻的虛擬空間代替現實空間的價值觀建構偏差。

孩子辨別力尚未完全形成,獵奇心強,家長需引導其積極參與健康課外活動。如果發現孩子沉迷短視頻,需及早干預,避免簡單粗暴制止。對于刷短視頻成癮的孩子,這種刺激的突然消失,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和不良的生理反應。家長應強化親子互動,逐步減少瀏覽短視頻時間,努力將孩子的注意力向現實世界遷移。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價值取向。所以要想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家長必須要帶頭以身作則,主動地樹立榜樣,不做低頭族,和孩子共同制定相關規矩,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和孩子一起養成健康的習慣。
治標更要治本,注重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要注重孩子內在的修養,培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是非觀念,讓孩子能夠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誘惑時,甄別并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另外,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應避免灌輸功利,倡導和睦家庭氛圍,激發情感共鳴,引導孩子主動學習,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短視頻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青少年需要認識到自己對短視頻的依賴程度是否過深,合理設定短視頻的觀看時間。可選擇制定一個時間表,在執行期間,定期進行自我反思,思考短視頻對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同時,學習自控技巧,如延遲滿足、心理暗示等,以抵御誘惑。學會平衡時間精力,關注個人成長,實現全面發展。
多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尋找感興趣的活動來替代短視頻,如閱讀、藝術創作、聚會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分散對短視頻的注意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多元技能和興趣。此外,有研究表明,通過運動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使其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當感到無聊或想刷短視頻時,嘗試轉移到這些替代活動上。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分析,青少年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往往會尋找社交需求滿足。青少年需要積極主動參與現實社交,發揮優勢,建立與現實世界的聯結,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應對壓力、焦慮和孤獨感,減少他們對短視頻的依賴。遇到無法獨自應對短視頻依賴的問題,可以尋求老師或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助力使他們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