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于西方的心理學思潮,它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先天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每個人都是積極的個體。這一思潮進入公眾視野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很多年輕人會購買相關課程和書籍,希望從中學習到有用的東西。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要獲得積極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一定非要拜讀西方心理學書籍,而是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入手進行學習和感悟。為什么呢?
因為人具有社會性,人的體驗、積極品質,乃至個人優勢與人際關系的發展,都不能脫離他所生存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中國人的人格養成、生命態度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人學習積極心理學,應該與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并且,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對人的內在需求、心理品質以及為人之道的深刻認識和闡述,具備我們積極解讀自我和積極解讀社會的“原材料”。
那么,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內容與積極心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整理出來“九牛一毛”給大家拋磚引玉。
據馬丁·塞里格曼的研究,“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這六項美德,是人的普適性美德。其實儒家早已經有了類似的歸納,即“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是倫理觀的核心理念。如《論語》言:“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這就是“仁”。只要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都能歸順于禮制仁德。
再如“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關心和幫助。仁者愛人的“愛”,是發端于我們對親人的愛,再逐步擴展至對朋友、老師的愛,而終點卻不止停留在友人、師生之間,而是擴展到整個社會,推廣到一切人際關系中,即愛“眾”,愛天下所有的人。
通過仁愛之心,人們能夠更好地維系和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構建穩固持久的人際網絡。同時,通過仁愛之心的傳承與傳播,還可以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與穩定,減少沖突和矛盾,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有人會說,這種愛過于理想化了,很難實現,但孟子認為,“仁者愛人”源自人的“惻隱之心”,人人皆有同情憐憫之心,這是一種人的自然本性。我們不僅不能舍棄這種本性,還要不斷增強這種本性,增強的方法就是從孝順父母開始,先做到愛父母、愛親人,才有可能去愛他人、愛社會。
謙遜,釋義為“謙卑恭謹”,意思是為人要謙卑,做事要謹慎。
謙卑,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推崇的美德。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古人之言中發現他們所展現的謙卑態度。
比如,孔子所言的“君子泰而不驕”,指人在順境當中要保持謙卑的姿態。
再比如,《道德經》所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匯往之地,是因為它們善于處在地勢低下的地方。老子這句話,看似是在講述江河歸海的自然地理現象,實則是在講述一種做人的“善下之”精神。老子認為,為人處事應效仿江海的品格,善下為大,謙遜為大,即放下自己的高傲,以謙卑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實現個人與集體的共同發展。
生活中有一些人,把謙卑等同于自卑,這可就錯了。一個人具備謙遜的品質,絕不意味著他小看自己,而是意味著他能夠正確看待自己,不夸大也不貶低,在成功時能保持低調,在失敗時也能保持樂觀。
道家還認為,我們考慮問題要細致,處事要謹慎。所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謹慎行事,小心處事,從一而終,就不會有失敗一說。
講道理容易,在實際生活中似乎很不容易做到謙遜。現如今許多人在工作上都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行事莽撞,不注重長期積累和實踐;還有許多人喜歡在網上炫耀自己的生活和成就,難以保持低調。
將謙遜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需要我們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可行的職業規劃;需要我們尊重和平等對待他人;需要我們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內在修養;還需要我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多讀道家經典,研究道家思想,因為道家非常重視謙遜之道,或者說謙遜之道就是道家崇尚的生活之道和處世手段。
另外,孟子的“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劉基的“自瞽者樂言己之長,自聵者樂言人之長”,都蘊含著關于謙遜的哲學思想,都可以進行學習,以增加感悟。

“節制”是人的六種普適性美德之一。
中華傳統文化也十分重視節儉和廉潔的美德。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各逞其說,但都異口同聲倡導勤儉節約。如《左傳》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易傳》曰:“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墨子》言:“儉節則昌,淫佚則亡。”這些觀點,都被后世奉為典范。
站在個人層面,我們思考和學習這一相沿數千年的傳統,會得到很多啟示:
首先,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能夠堅守節儉之德,就不容易被物質所奴役。這種奴役可以表現為對房子、車子、金錢以及追求其他更好物質條件的強烈渴望和依賴。重視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并不是錯誤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在物質需求和非物質需求之間尋找平衡,尋找更多精神層面的樂趣和滿足感。
其次,古人的節儉之道注重物盡其用、精簡生活,這種態度符合現代社會對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通過學習古人的節儉,有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保護。
此外,這種美德還可以增強人們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因為擁有這種美德的人,知道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會盡可能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避免時間和資源的浪費。他們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沖動,遵循自己的計劃和目標,不會輕易被誘惑或偏離自己的方向。
正如《誡子書》所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我們要時刻牢記“惜福”二字,要珍惜和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成就自己的價值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