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不斷深入.太空正在逐步展露其“真容”.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嫦娥”探月工程和“神舟”飛天計劃,它們不僅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強大.更帶來了一系列珍貴的“太空待產”.
“嫦娥五號”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著約173lg的月壤樣本順利返回地球,美國和俄羅斯都表示希望可以獲得部分樣本進行研究,為什么這些樣本如此重要呢?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年輕火山巖區直接獲取的月壤樣本.
“嫦娥五號”任務的地點是月球正面西北部的風暴洋地區,這里地質構造年輕,富含如鈾、釷等放射性元素及歷史可追溯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圖1).通過對此處月壤的深入分析,中國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描繪出月球巖漿活動的歷史畫卷,進而提出關于月球年輕火山成因的新假說,并構建月球熱演化的新模型,這些研究成果為全球范圍內的月球探測與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嫦娥六號”
2024年6月28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向中國科學院移交了“嫦娥六號”采回的月壤樣本,共計1 935.3 g.這批樣本不僅標志著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獲取了來自月球背面的物質,更是填補了月球樣本采集領域的一項重大空白,月球背面。因受地月潮汐力影響而始終隱匿于地球人的視線之外.長久以來,其獨特的環境使得來自地球的無線電波難以抵達,成了月球探索的“禁區”.
此次“嫦娥六號”從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月壤樣本,呈現出比月球正面月壤更為顯著的黏稠與結塊特性,科研人員將其與“嫦娥五號”采回的月壤樣本進行對比研究,將有助于進一步探究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
“神州”飛船
在2024年4月升空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上.最吸引人的,是一套由斑馬魚和金魚藻構成的小型生態系統,這并不是航天員們閑暇時的愛好,而是科學研究的對象,斑馬魚與人類在基因上有87%的相似度,航天員與科學家通過對斑馬魚在太空環境中的生長、行為的觀察,研究空間環境對脊椎動物生長發育與行為的影響,為未來人類常駐太空奠定了基礎,不僅如此,“神舟”飛船的飛行任務還包括進行一系列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實驗.
在生命科學領域:“神舟十五號”任務通過搭載線蟲、擬南芥等實驗樣品,探索了微重力環境對生物體生長、發育及遺傳機制的影響,為理解生命在太空中的適應性和變化規律提供了寶貴數據,對太空農業、太空醫療等前沿領域具有前瞻性意義,“神舟十六號”任務進一步推動了生命科學實驗的發展,聚焦于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為植物在空間環境中的種植與高效利用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為未來太空生態系統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神舟十七號”任務在蛋白質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利用空間站內特殊的環境培育出更精準和更高質量的晶體結構(圖2),能夠為新藥研發和疫苗設計提供更為準確的技術參數:在人成骨細胞領域,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的考驗,“神舟十七號”任務的科學家得以更好地發現人類骨骼在太空中變化的機理.
在材料科學領域:“神舟十五號”任務通過搭載并測試多種合金及新型材料,如新型紅外探測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實驗樣品.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經過特殊處理,樣品可能展現出與地面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為材料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神舟十六號”任務探索了碲鋅鎘探測器等輻射探測器材料的應用.為航天員的輻射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并豐富了空間環境科學的研究數據,“神舟十七號”任務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對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進行研發與測試,為航天器的輕量化、高強度化設計提供了新材料,極大地推動了航天材料科學的發展,進而提升了中國航天器的性能.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未來的航天器將如同穿梭于星際的使者,不斷將更多來自宇宙深處的“太空瑰寶”帶回地球,隨著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這些來自星辰的禮物將逐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為人類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貢獻出不可估量的力量.
[小編有話說]
以上文章中提到科學家通過研究月壤樣本來了解月球的歷史。學習了物理后,同學們知道了物質的一些性質,比如溫度、密度、體積、晶體結構等,都有可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么.科學家在地球上研究月壤樣本,該如何避免其發生變化呢?通常科學家們會采取這樣一些方法:使用特殊的密封容器來隔離月壤樣本.避免其與地球環境直接接觸;嚴格控制實驗室環境,減少地球環境的影響;記錄和監測,對樣本的變化進行詳細記錄;對比分析,將變化后的樣本數據與月球表面測量的數據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