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物季到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隨之高漲,快遞也就多了起來。近日,一則“女子拆快遞揉了下眼睛感染帶狀皰疹”的新聞引起了網友關注。
快遞盒攜帶十幾種病原體
新聞中的女子在拆完快遞后,順手揉了揉眼睛,隨后眼睛開始發癢。午覺過后,她的眼睛已經紅腫,眼皮上出現了很多小疙瘩,疼痛難忍,她立即前往醫院就診。我們知道,快遞在送達之前,經歷了攬件、站點分揀打包、陸運或航空運輸、站點拆包、派送等步驟。有些快遞甚至還“漂洋過海”,接觸了各種環境和人群。眼科專家表示,曾有檢測發現,快遞盒上攜帶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大腸桿菌、腺病毒、皰疹病毒等十幾種病原體。
當我們拆快遞后不洗手直接吃東西、揉眼睛,或者皮膚表面有破潰等情況導致抵抗力低下時,各種病毒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新聞中這名女子應該是身體免疫力較低,拆完快遞后不洗手直接揉眼睛,從而感染了帶狀皰疹。
眼部帶狀皰疹是帶狀皰疹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患者會先出現單側眼瞼的腫脹、眼充血,疼痛較為劇烈,若醫治不當可能會導致角膜炎、角膜潰瘍、結膜炎等,嚴重者會影響視力,甚至繼發腦炎。
拆快遞記住“9 字訣”
怎樣安全衛生地拆快遞?專家給出了“9 字訣”:少接觸、勤洗手、多防護。
少接觸指的是盡量選擇快遞柜取快遞,規避和快遞員直接接觸被感染的風險。拆快遞時使用專用剪刀等工具,不要用手甚至牙齒,避免皮膚黏膜等被感染。勤洗手是指要在拆完快遞后立即用流動水洗手,不要直接揉眼睛、吃東西。多防護是指在傳染病高發季節收取快遞可以佩戴口罩和手套,用酒精噴灑快遞外表面后再拆,必要時甚至可以先用紫外線對外包裝進行消毒。
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