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出所名稱:云南臨滄邊境管理支隊單甲邊境派出所。
建所時間:1978年。
轄區概況:派出所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單甲鄉,毗鄰緬甸佤邦第二特區勐冒縣。轄區面積210.962平方公里,共有行政村6個,其中抵邊村2個、自然村36個,管轄邊境線長17.663公里。轄區設置警務區3個(永董警務區、單甲警務區、安也警務區),戶籍人口11589人,實有人口11804人。轄區內的“月亮古寨”嘎多村保留著310棟傳統民居,是沿邊現存體量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佤族傳統特色民居群。
榮譽:近年來被滄源縣公安局多次評為“先進集體”,榮獲集體嘉獎2次。
“這些年,嘎多村趕上了‘三好’幸福村建設的快車,加上‘月亮警務室’的便民舉措,鄉親們的安全感、幸福感、滿意度都提高了,大家自愿成為了幸福村建設的倡議者、參與者、建設者……”一提起“月亮警務室”,嘎多村村支書李金明贊不絕口。
為助推駐地“三好”(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幸福村建設,融入省、市、縣“邊疆黨建長廊”建設部署,近年來,云南臨滄邊境管理支隊單甲邊境派出所緊密結合轄區實際,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把準“三個關系”,以黨建引領、機制改革、自治強基為創新載體,打造因地制宜的服務型“鄉土警務”,不斷提升了轄區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把準干群與警民的關系,深化黨建引領,打造基層警隊新風貌
單甲邊境派出所持續深化“邊疆黨建長廊”建設示范點創建經驗做法,圍繞黨組織聯創聯建凝聚“黨政軍警民”政治合力,著力在基層黨組織陣地上共建“鄉土警務”。
培育“黨建+綜治”黨建品牌。結合單甲鄉月亮古寨深厚文化底蘊,創新打造“月亮警心、星月向黨”黨建品牌,著力在民警思想政治建設“點”“線”“面”上集成發力,根植民警鄉土理念,時刻牢記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要因地制宜,形成黨的建設與新型警務公共服務模式同向發力、同頻共振。
夯實“警地聯創聯建”堡壘陣地。派出所將所轄6個行政村劃分為3個警務區,落實黨員民警兼任行政村黨組織副書記制度。同時,為激勵警地黨員爭先,建立“共建黨員互評”“黨員評議共建支部”等制度,激發警地黨員的服務熱情和工作干勁。依托月亮古寨豐富的黨建資源,開展聯合黨課、聯合主題黨日等共建活動70余次,提升了警地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
堅持“黨員+專群”結合的治理格局。在單甲鄉黨委支持下,派出所從各村黨總支中選配優秀黨員組建“月亮之家”巡防隊中堅力量,巡防隊下設巡邏防范、安全檢查、普法宣傳、糾紛調解四個小組,黨員民警與各組黨員隊員“結對子”,分類施教,以專帶群,搞好“傳幫帶”,對巡防隊員進行專業培養,打造老百姓身邊“行走的法律百科全書”,夯實群眾法治理念,牢牢把握群眾工作的正確方向。
把準打防與管控的關系,推進機制改革,打造末端防控新機制
單甲邊境派出所按照“兩隊一室”警務改革要求,深入推進“打、防、管、控、建、治”一體化措施,牢牢把握“派出所主防”職能定位。
立足勤務指揮體系,構建“全面巡防”新模式。派出所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提高邊境轄區警務水平,綜合指揮室建立了7×24小時值班研判制度,通過邊境巡控隊巡邏回傳的信息,實現了對轄區內抵邊村寨的實時監控和預警,引導街面巡邏警力開展精準巡防,通過點上嚴守、線上嚴巡、面上聯動,確保了邊境轄區平穩可控。
立足共巡共治,建立“快偵快破”新體系。派出所以“月亮之家”巡防隊警務機制為載體,打造黨的組織聯建、矛盾糾紛聯處、治安隱患聯排、違法犯罪聯抓、為民服務聯創的“五聯”警務機制,構建“共巡共治”的常態巡查防范體系,充分發揮巡防隊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形成“戶戶是堡壘、人人是哨兵”的聯動管控,打通查打“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管事率和破案率,實現治安巡邏防范全覆蓋、打擊違法犯罪無死角。2024年6月,在偵破一起侵害案中,從社區民警“吹哨”到巡防隊員協助,抓獲目標嫌疑人僅用時20分鐘。
立足預防在前,打造矛盾化解新模式。“月亮警務室”在“點單式服務”的基礎上,創新“點單式調解”新機制,秉承“你點單、我調解”的服務理念,搭建“警務室—巡防隊—村委會”矛盾排查化解聯動互通機制,根據矛盾糾紛的特點、性質、原因,形成可控防護圈。
創新“月亮古寨調解法”。在農戶茶余飯后,對風險突出的矛盾糾紛適時通過“邊寨協商”“圍爐煮茶”“火塘夜話”等方式開展“黨政警民”解紛評議,從整體性的社會治理角度,最大限度消除社會治安風險。充分發揮“月亮之家”巡防隊高效便捷的調解功能,釋放群防群治效能,使警務實時感知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以來,2個抵邊村寨無民事訴訟、無惡意上訪、無“民轉刑”案事件發生。
把準民生與民風的關系,聚焦自治強基,打造邊疆治理新機制
單甲邊境派出所縱深開展“普法強基補短板”暨“法治宣傳固邊防”活動,讓以尊重邊疆少數民族人文習慣為載體的法治思維深入人心,厚植群眾眼里珍貴的鄉愁、鄉情,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聚焦群眾期盼,樹立“民生警務”新理念。派出所依托“月光警務”24小時值守工作機制,全天候為群眾提供警務咨詢和反詐勸阻等前端服務;設立服務微信群,打造“半小時”警務服務圈,按需為群眾提供邊民出入境咨詢、戶證遠程業務咨詢、預約上門服務;建立案件線索舉報機制及接處警回訪機制,民警對每起警情回訪形成筆錄臺賬,做到疑點細心認真解釋和難點梳理引導到位。轄區3個警務區自2022年以來群眾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
聚焦普法強基,構建“精準治理”新模式。派出所依托案件辦理隊在接處警了解案情的同時,采取“上門普法”“見面宣講”措施,對涉案當事人一對一、面對面普法宣教,爭取法律認同、情感認同。此外,案件辦理隊適時集中村民通報治安形勢,以案說法,有效促進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潛移默化地將黨的政策、佤族語言的法理緣由宣傳給各族群眾,增強各族群眾對黨、對綜治工作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聚焦“一老一小”,打造“鄰家警隊”新服務。派出所依托“月亮警務室”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專項工作,開展貼近生活的“小事常辦”活動,為孤寡老人定期檢查房屋安全隱患,為腿腳不便的村民上門辦證送證服務,為創業青年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等。常態化參與學校少年兒童節日,常態化對青少年群體進行普法,常態化排查涉校隱患,經常性開展“課堂式普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邊境村寨的同學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法治邏輯思維。
在一件件民生小事里,在一例例成功防范的警事里,在一樁樁化解的矛盾糾紛里,單甲邊境派出所找到了“派出所主防”的關鍵支點,堅持“群眾有多少種需求,民警就有多少種身份”的立場,帶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打造了具有邊疆民族地區特色的“鄉土警務”,助力邊境“三好”幸福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