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學讀法學時,老師就推薦過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青蔥學子未經社會風吹雨打,懵懂而純真,只能侃侃而談、紙上論道。如今,參加工作后再次邂逅它,徐徐讀之,仿佛走進了孩子們喧囂嬉鬧的田間麥垛,走進了炊煙裊裊的紅磚泥瓦,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常讀常新,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品嘗到不同的書之香氣,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時代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在吧!
《鄉土中國》共十四篇,原是費孝通先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中國鄉村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論述,系統性地提出了鄉土社會、差序格局、家族、禮治、名實分離等諸多概念,把中國鄉土社會的全貌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書中涉及的社會學范圍很廣,通讀之后對我實際生活工作引發最大的是“禮治秩序”這一篇。《禮記?禮運》中寫過:“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舍,舍禮何以治之?”這一語道破了我國古人理想狀態中的社會是講信修睦知情修義的“禮治社會”。如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在新時代農村建設中大力推崇法治,那么我們還有沒有必要了解“禮治”文化?“禮治”的時代價值體現在哪兒呢?
費孝通先生在這一節中開篇即指出,普通人經常將“人治”與“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方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胺ㄖ巍逼鋵嵤恰叭艘婪ǘ巍保匀挥腥说囊蛩亍6岸Y治”不同于“人治”,是用人們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規范來治理鄉土社會。“禮”不能與文明、慈善畫等號,“禮”也可以很野蠻,例如古代的殉葬制度、家法制度。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習慣于“熟絡”“不變”的鄉土社會正經受著千百年來未有的考驗。農民工、畢業生等一大批鄉土人背井離鄉涌向城市,成為鄉土社會“宣泄出去的人”。城市是富有活力、敢于創新的,這給鄉村社會帶來了物質與精神上的巨變,一時間很多人對鄉村社會有了經濟落后、文明程度低的誤解。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偏激的。當前我國處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攻堅階段,想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仍然無法脫離“禮治”,“尊老孝親”“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對于基層社會治理仍有巨大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再讀《鄉土中國》,跟隨作者的腳步探尋鄉土社會的風土人情、世相百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理解今日的中國?;赝h的百年奮斗歷史,黨之所以能從當初浙江嘉興紅船上的幾名黨員發展壯大成如今九千多萬名黨員,根本就在于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岸Y治”,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魄,是中華歷史傳統遺傳下來的強大精神力量和源泉。當下,我們應當保持對鄉土社會禮治文化的敬畏之情,將傳統禮治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助力鄉村社會構建起良好社會秩序和格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道理指導好中國實踐,實現我們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面向未來守正創新,我們應當守護好我們的“鄉土根”,不忘祖不忘本,勇做時代的弄潮人,綻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之花。
作者簡介:
程星星,女,1989年10月出生,鄭州大學法學學士,廣西大學(法學)法律碩士,現任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人民法院蔭城法庭法官助理。